《大康牧业“猪场资产”调查》追踪报道
9月16日,新京报《上市公司周刊》刊发了对湖南农业企业大康牧业的独家调查,17日晚,大康牧业发布公告,对报道中涉及的相关事项进行澄清。
对于将个别“租赁资产”当做自有资产的质疑,大康牧业“澄清”称并非租赁;对于募投项目未完成的质疑,大康牧业承认项目未达产,却回避2012年报、2013半年报中关于募投项目进展的矛盾说法。
大康牧业还在公告中否认了猪场“返租”的情况,但在此前采访中,公司董事长陈黎明曾向新京报记者亲口承认“返租”一事。
董事长承认猪场“返租”
大康牧业是否存在将已收购的“猪场”返租给养殖户的情况?
在此前新京报的报道中,大康牧业董事长陈黎明曾亲口承认“返租”的情况存在,这段采访的录音文件至今仍有保存。
在9月9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陈黎明表示,2011年收购的14个猪场中,位置稍偏的,大概有一半返租给了原来的养殖户;同年收购的鸭嘴岩养殖小区中,“靠边上的3栋”也已经返租。他还称,当年收购的澧县平安猪场,“也返租了一年”。“返租一来我可以维护资产,二来我可以得到一部分租金。”陈黎明说。
然而,大康牧业17日发布的澄清公告,却推翻了陈黎明的说法,称不存在“返租”的情况。
此外,在此前的采访中,桐木溪猪场的“业主”罗先生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该猪场大康牧业只租2年,合同只签了1年。桐木溪乡农产品质量管理站的贺姓工作人员也证实,该猪场大康牧业并未购买,而是租赁。
在大康牧业的招股书中,却写明该猪场是公司的自有资产,是上市前花416万元买下的,并签有《资产转让合同书》。在17日的澄清公告中,大康牧业对于该猪场权属的阐述与招股书一致。
对于招股书中所称《资产转让合同书》,此前记者曾多次向陈黎明提出,希望其出具该《资产转让合同书》证明猪场权属,但都被拒绝。9月14日,陈黎明来电称该转让合同找到了,但拒绝传真或拍照,其表示:“如果你们要看,可以等到中秋节后我拿来北京。”截至9月22日发稿时,新京报记者仍未获得证明该猪场资产权属的书面证据。
“30万头”项目呈现两个版本
新京报记者此前调查发现,大康牧业的募投项目——“30万头生态养猪小区”至今未完成。但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2年报中,大康牧业就表示“30万头”项目已于2012年10月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
9月17日,大康牧业发布“澄清公告”,称“30万头”项目中的两个10万头项目(新康牧业和溆浦猫公场)的确没有达产。
大康牧业称,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具体要参见2013年7月4日发布的专项报告。新京报记者查阅该报告,的确有“30万头”项目“还在建设之中”的表述,报告还预计,“30万头”项目“将于2013年12月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
但是,在该专项报告披露的20多天后,大康牧业发布的2013半年报中,该公司又表示“30万头”项目已在2012年10月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
对于“30万头”募投项目,专项报告与半年报中的说法,呈现两个版本。
大康牧业的“澄清公告”,对这两个版本之间的矛盾,未予说明。
北京一位长期从事上市公司并购的律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对于募投项目进展的信息披露前后矛盾,年报、半年报中的相关表述有误导投资者之嫌。
猫公场项目仍是橘子林
“30万头”项目究竟为何没能达产?
专项报告将未达产的原因归咎于种猪的培育、产崽还需要时间等。报告称,目前存栏种猪的产崽尚不足30万头,因此尚未达到承诺效益。
按照这一解释,产量达到30万头只是时间问题。
新京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项目未能达产,与硬件建设滞后有关。
大康牧业“猫公场的10万头项目”所在地,9月初,新京报记者以收购猪场名义前往探访时,桐木溪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大康牧业在猫公场规划的10万头生猪养殖场还在前期工作状态。
该工作人员称,大康一直说要在这里征地、扩建猪场,但没有动静。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仍是大片的橘子林。附近一位周姓猪场老板称,在大康的规划里,猫公场的10万头项目是把猫公场种猪场和接近1公里外的鸿飞达种猪场连成一片,之所以没搞起来,主要原因是地皮,“大康想建猪场,政府却要在猫公场建工业园”。
大康牧业的董事长陈黎明曾表示,此前猫公场的项目建设在土地环节出过一些问题,不过当地政府已经取消了工业园的规划,未来猫公场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
但这些信息大康牧业从未披露。
项目募集资金已花掉95%
募投项目没有完成,大康牧业“30万头”项目的募集资金却几乎花完。根据专项报告披露的情况,截至3月31日,“30万头”项目的募集资金已经使用了1.32亿元,占到该项目投资的95.82%。报告并未披露资金的具体用途。
猫公场生猪养殖场还在“前期工作状态”。而截至3月31日,“30万头”项目的资金仅结余570万元。
采访中,陈黎明曾表示,募集资金如果不够,将使用超募资金来进行补充。
但每一笔超募资金,都有相应的用途。根据公告,超募的3.2亿元资金计划投向4个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都已基本到位。
三年内固定资产由5000万增至4.4亿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会计师告诉新京报记者,根据大康牧业募集资金的专项报告,“30万头”项目截至今年3月还没建成,但2012年年报却显示“已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就意味着该资产将计入公司的固定资产。”这位会计师表示,固定资产的增加,将导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升高,从而使得公司的净利润减少。
上海理工大学一位会计学教授亦持同样的观点,她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募投项目只要“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可以转化为固定资产,从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现实操作中,有时企业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来降低利润,“把报表做得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她说。
去年底,大康牧业曾在三季报中给出了全年盈利的业绩预告,而却在2013年2月突然预亏,最终2012年公司亏损接近1900万元。由于业绩变脸,且更正不及时,大康牧业还遭受了证监会的通报批评。
根据2012年报,“30万头”项目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正是在2012年10月。这意味着,大康牧业的固定资产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增加。
新京报记者查阅大康牧业2010年、2011年、2012年年报,发现公司这两年的固定资产都出现了大幅增加,其中,2010年公司的固定资产为5000多万元,2011年升至3.1亿元,2012年增加至4.4亿元。与之对应,2012年,大康牧业计提了1738万元的固定资产折旧,而该年度大康牧业净利润为-18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