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2010年度全国畜牧富民功勋人物和中国畜牧业风云人物揭晓

2010年度全国畜牧富民

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芳等人当选2010年度中国畜牧业风云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各地养猪 > 正文

温氏模式: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样本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8-04-30 14:11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温氏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不断增收,证明‘公司+农户’符合广东的实际,有它存在的土壤。”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介绍说,由于人多地少、信息不对称、资金不足和技术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单个农户的市场力量实在有限,而温氏集团在信息、资金和技术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农户有地、有少量资金、经营机动灵活,刚好弥补公司经营的不足。先天的互补性注定了温氏集团与农户结成生产的联盟。正因为这种模式的双赢效果,使得公司能够在20多年中保持高速的发展,也使得农民能够保持持续的增收。

  谈起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新兴县稔村镇的村民赵仲深感受颇深,10多年前他自己养了1000多只鸡,单销售就常常需要一个多月,再加上动物疫病等因素,几年下来基本挣不到钱。加入温氏以后他现在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每批1.8万只,每年的纯收入可达到9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2007年,温氏“公司+农户”的模式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花结果,与温氏合作的农户达36500户,平均每户年获利达3.1万元。像赵仲深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

  “在大城市,3万元或许不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000多元的情况下,户均获利3.1万元却意味着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位到温氏调研的学者指出,广东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贫困的问题的解决,而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主要的方式不外乎发展农村的产业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这位学者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农民进城务工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一个农民到珠三角务工,一般情况下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住得再差每个月的房租总要三四百块钱吧?吃得再差也总要几百块的开销吧?再加上上下班坐车、打电话、买几件衣服、偶尔生一两次病,一年能攒多少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温氏模式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也为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条宝贵的解决途径。”

  省农业厅也指出,温氏模式更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解决了几万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而在于它为广东现代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一种公司与农户的双赢模式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7年,温氏集团的合作养鸡、养猪专业户从6500户增加到36000多户。与此同时,温氏集团的年销售产值也从十几亿一跃到了100多亿,农户的收入也随着公司的成长而快步成长,从1996年的1.4万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3.1万元。

  “温氏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不断增收,证明‘公司+农户’符合广东的实际,有它存在的土壤。”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介绍说,由于人多地少、信息不对称、资金不足和技术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单个农户的市场力量实在有限,而温氏集团在信息、资金和技术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农户有地、有少量资金、经营机动灵活,刚好弥补公司经营的不足。先天的互补性注定了温氏集团与农户结成生产的联盟。正因为这种模式的双赢效果,使得公司能够在20多年中保持高速的发展,也使得农民能够保持持续的增收。

  记者了解到,在这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点是温氏解决了风险的承担问题。由于农民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自从1989年以来,温氏集团施行了保护价制度,保证农户每只鸡可获得1到2元的利润,主动承担经营风险。即使是在前几年遭受了“禽流感”、“非典”等疫情影响的时候,温氏依然顶着暂时的亏损,保证养户有钱可赚。在1997年“禽流感”期间,温氏养户8000户,实现利润是1.14亿元,平均每户利润1.42万元;2003年“非典”期间,公司养户25000户,实现利润为3.69亿元,平均每户是1.48万元。

  这种保护价制度成为温氏集团的重要特色,也是温氏集团取得市场信用的根本因素,它避免了在行情不好之时伤农事件的发生,对温氏稳定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保持持续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美国普莱斯顿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思卓教授曾指出,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农业是低效的,但是农业并非是低效的行业,从国外来看,凡是发达国家只要有农业必定是高效的农业。比如美国的农场,一个美国的农业劳动力或农民可养活100个人。

  事实上,单家独户的散养式、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传统生产方式才是广东甚至中国农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记者了解到,温氏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有组织、有技术、抗风险的高效现代农业转变。

  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将广大合作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解决了传统千家万户生产方式经营分散、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在种苗、饲料、药物、技术、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中,农民只负责生产环节,因此,一方面,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财力、物力将种苗、饲料、药物、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强做大、构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同时通过生产环节将农民纳入到整个生产体系之中,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现代化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温氏的带动,广大合作农户解决了畜牧生产中的品种、技术、防疫、产品上市等诸多问题,一心一意搞好生产就能获得稳定的生产效益,大大调动了合作农户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0年前,合作农户的养鸡规模为5000-10000只左右,现在已扩大到了2-3万只,部分已达到年出栏10万只以上,农户自身在合作中也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同时,由于农户的饲养管理是温氏产业链管理中的其中一环,农户在饲养过程中的饲料、药品以及防疫技术都由公司统一提供,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生产的全过程都受到公司的监控,农产品的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得到较好地解决。

  正因如此,尽管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养殖行业经历了禽流感、非典、猪链球菌、高热病等重大疫情的洗礼,社会散养户比例呈下降之势,但与公司合作的农户的专业化饲养却得到快速发展,以养猪为例,在当前猪价高企的形势面前,因为散养户对猪病的担心、自身解决不了的防疫以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社会散养户现在的热情不高,但温氏的合作养猪户却满怀信心地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20多个省开花结果

  199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到温氏集团视察时说,“温氏集团在广大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和走向富裕的领头人;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者;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20多年的经营实践中,温氏的确为广东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闯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到目前,温氏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得到了推广,并取得了成功。从1995年开始,温氏集团按照上述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开始走出集团本部——广东省新兴县,把分公司开到了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及贵州等省(市、自治区),温氏集团到目前为止共有近百家集种苗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公司。温氏在广东省外开办分公司之时,总部只派少量的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都是挎贝温氏农业产业化管理的模式,这些分公司也像温氏总部一样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其中江苏的太仓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外公司还成为当地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不仅温氏模式在公司内部得到复制,社会同行也纷纷采取这一模式发展生产,在广西的桂林、玉林等地,近几年涌现出10多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企业,与温氏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行业内的新希望(爱股,行情,资讯)、六和、唐人神等巨型企业,也纷纷尝试以这种模式作为战略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温氏的产业化管理模式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省农业厅:探索在更广泛领域推广温氏模式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那么,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他们如何评价龙头企业的作用?如何看待温氏模式的推广意义?源于养殖业的温氏模式是否可以在种植业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推广?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厅刘金生副厅长。

  提高组织化程度是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记者: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您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出台?

  刘金生:我省人多地少,人均不到0.4亩耕地,农业生产活动目前仍处于一种千家万户的分散状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民还面临买难卖难等问题。因此,我省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问题,而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好形式。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2001年7月,省委八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科技等方面形成了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多元扶持体系。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

  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记者:从全省或者全国多年的实践来看,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不失为一条好的经验,但是也不乏失败的例子。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温氏成功的关键在于何处?

  刘金生:总的来说,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目前,我省已有1756家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所得104.9亿元,户均增收2782元。

  但是,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中,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当行情不好的时候或者公司出现困难的时候,一些企业有可能作出种种牺牲农民利益的行为,或者当农产品市场价格看好时,一些农民不按合同供货给企业。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极少数的。温氏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与农民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有一个良好、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保障公司有合理的利润,又保障合作的农户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同时,在“非典”、禽流感等经营风险出现时,它能够负责任地主动承担风险,保障合作农户依然能够获利。这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公司的形象,使它能够维持与农民的合作关系,有了长远的发展基础。所以,温氏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运作较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它与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的松散型的合作是不同的。

  “公司+农户”模式

  推广意义重大

  记者:目前,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主要存在于养殖业,您觉得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种植业等更广泛的领域推广?

  刘金生:温氏在20世纪80年代便实行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它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为全省提供了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温氏的所到之处,对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对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对新农村的建设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养殖业相比,种植业发展像温氏模式一样的“公司+农户”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生产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更多的土地等等。但这并不说明温氏模式在其他产业不能推广,实际上我省已有相当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种植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借鉴了这种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目前,温氏自身也在探索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展到养殖业以外的其它农业行业。我们相信,这种模式在更广泛领域的推广,将更有利于推进广东农业的现代化。

  安徽:温氏进驻引入致富新思路

  合肥市肥西县政府算了一笔账:每给公司直接或间接扶持1元钱,农民养殖户可增收66元,比直接补贴农户效率高很多。

  温氏“公司+农户”模式不但在广东深深扎根,也迅速地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惠及全国更多的农户,让更多的农村、农民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路径。温氏集团稔村分公司在安徽的拓展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稔村分公司副总经理姚武群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温氏集团稔村分公司是温氏集团最早成立的分公司,去年产值达15亿元。自2007年2月起分公司开始到省外发展。第一个点选择了安徽。目前已经注册了三个分公司进行运作,1个在滁州、2个在合肥。在2007年2月当月,就已经上市肉鸡87万只。计划到2014年,整个分公司要上市肉鸡1.6亿只,上市肉猪300万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温氏“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安徽省颇受欢迎,被认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带动农民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姚武群告诉记者,他自己是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稔村分公司之所以选择安徽作为到省外拓展的第一个省份,与自己对当地情况的深刻了解有很大关系。在肥西县筹办温氏分公司时,他在老家种地并开了个小卖部的妹妹十分高兴:哥哥回来开公司了,能不能帮你妹夫在公司找个稳定的工作呢?姚武群回答道,我能给你们介绍的最好的工作就是跟着温氏合作养鸡、养猪。妹妹开始听了很失望,认为哥哥不近人情。但一年过后,分公司里与温氏挂钩的农户都有了稳定、可观的赢利,妹妹才知道哥哥所言不虚。特别是今年春节前的这次冻灾,安徽与温氏挂钩的农户因灾损失了300万元,温氏当即决定拿出200万元补偿受灾养殖户70%的损失,帮助农户挺过了这一难关。温氏这一举动,出乎养户和当地政府所有人的想象,他们对温氏给予高度赞扬。

  “看到温氏模式带来的富农效果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在改变,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观念和思路也在改变。”姚武群介绍道,合肥市两个分公司所在的肥西县政府、镇政府对温氏拓展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一年多以来,他们共斥资5000万元支农资金用于扶持温氏及其联系的农户,为温氏养殖业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土地租金补偿和交通、电力设施等硬件的配套。

  当被问及地方政府为什么如此支持温氏的发展时,姚武群的答案是,当地政府算了一笔账:支农资金用于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及用于扶持像温氏这样“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比直接补贴农民的效果要好得多。经过测算,地方政府每给公司直接或间接扶持1元钱,农民养殖户可增收66元。

  ■记者观察

  打造百年老店还需建立多层次农业风险承担机制

  在数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到温氏可供借鉴的经验有很多,但是最为可贵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温氏解决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问题。二是在“非典”、禽流感等风波出现时,温氏积极地负起道义责任感,没有把危机转嫁给农户,从而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记者却有这样的一个疑虑:即使像温氏这样强大的公司,它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经营中的一切风险?农民心目中就把企业当成“二政府”,认为企业就应该承担,而企业又无力承担的时候,又如何处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呢?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已经成为有相当规模的温氏集团和许多类似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而在采访中,温氏集团的有关领导也指出,1997年的禽流感风波,对温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公司成立25周年之际,温氏集团进一步提出了要做“百年老店”的目标。诚然,要在今后的发展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温氏不得不考虑一切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甚至是不可预见的风险,不得不考虑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以保护公司和合作农户的利益。

  我们相信像温氏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中种种风险的能力自然要比农户大很多,而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还不尽完善的背景下,温氏主动承担经营风险对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也高度赞赏温氏在禽流感中负起道义责任感,但光靠企业家们的良心道德感、光靠一家公司的力量来规避整个农业产业所共同有的风险是否是最行之有效的、最合理的手段?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曾经指出,农业风险应当是6成依靠期货市场承担,3成依靠商业保险承担,只有1至1.5成靠政府储备和政府补贴来承担。这样的风险分散机制就使“公司+农户”或是农业企业集团可以比较稳固地立于不败之地,它的资金、管理就可以比较集中地用于市场开拓、技术研发以及有效组合各种农业资源。让农业领域中从事产业化生产的公司,有机会集中力量做好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假如各级政府真像陈淮所说的那样,加大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风险承担机制的力度,那么把温氏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的目标,就将多了几分强有力的保障。

  陈清浩


 

来源:南方日报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
更多>>论坛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