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轮的猪价波动中,湖北生猪地位在全国持续前进,从第九位跨越至第五位;今年,在全国生猪供应量下跌近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湖北生猪出栏量依然保持增长势头,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调出大省,为保供应、稳物价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国家统计局反馈湖北调查总队,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下降近2%,我省生猪存、出栏仍保持稳中略升态势,存栏2154万头,出栏182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23%和0.04%。
据监测,三季度以来,全省生猪存、出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态势,8月底存栏2684万头,元至8月份出栏243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99%和8.37%。
湖北生猪,历经市场考验,地位已是今非昔比,其发展动力何在?
逆向思维两抓机遇
“这显示我们总体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增强。原因在于逆市把握规律,抓住了两次机遇。”省畜牧兽医局局长万卫东,一句话道出原委。
2007年,生猪收购价跌至每公斤不足6元。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扛不住市场打压的养殖户,纷纷举起屠刀宰杀种猪,弃养仔猪。
种猪、仔猪是生猪养殖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如果听任养殖户宰杀、弃养,将造成新一轮的价格波动。
省畜牧兽医局专家分析,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散户养殖率大幅下降,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居住,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养猪大有可为。
我省适时推出种猪补贴,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补贴资金,坚定养殖户的信心。
这一年,周边省份生猪出栏量均下降一半左右,我省出栏量仅下降二三百万头,影响甚微,生猪养殖业地位从第9位前进至第7位。
去年4月,生猪价格再次下跌。我省畜牧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生猪市场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市场,大范围的价格下跌,对我省小市场而言,同样孕育着机遇。业内人士号召养殖户,利用原料价格便宜的时机,加大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建设,加大补栏力度,抢占下一轮价格上涨机遇。
实践再次证明,这种逆向思维的正确性。
行业统计显示,上半年,我省31个调出大县向省外调出600多万头,同比增长10%,成为全国外调生猪最多的省份。上半年仅养猪一项,因涨价增收71.8亿元,增量增收10.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5.36元。
监测显示,8月份规模养殖场(户)生猪出栏价格持续小幅上涨,养猪成本和效益呈现双上升势头:活猪平均出场价19.46元/公斤,环比上涨3.02%。出栏生猪养殖成本1479.59元,环比上升2.71%;每头生猪利润为559.73元,环比增加23.79元。
政府补贴提高规模化
在市场下行的趋势下,为何敢于逆向思维?业内人士回答,关键在于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行业抗风险能力强,综合成本低。
2007年,在保母猪的同时,省政府还拿出1亿元奖补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每兴建一个万头猪场奖励100万元。这一举措,极大地撬动了社会资本。当年,申报补贴的万头猪场达350个。
面对社会资本澎湃的热情,2008年,省政府又斥资1亿元进行奖励。
仅仅两年,全省新增万头猪场222个,2009年总数达到427个;去年新增至439个,居全国第一。据测算,2亿元的奖补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约50亿元投入生猪养殖行业,还带动了配套产业如饲料工业、物质装备、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而这些万头猪场,年出栏能力达到600万至800万头,在稳定市场供应中举足轻重。
在推动大规模养殖的同时,我省还摸索出适合家庭的小规模、标准化养殖模式――生猪150模式,即每栋猪舍每次整体出栏150头猪。按目前盈利水平,一对农民夫妇照看一栋150,年均出栏生猪300头以上,可获纯利15万元,还少了打工奔波之苦。
各级政府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农户发展150模式。自2008年起至今,我省发展1.6万余栋150猪舍,其中今年元月至8月新增4000栋。这些150猪舍,新增生猪年出栏能力达600万头。
正是这样两手抓,尽管散户养殖不断退出,但我省规模养殖率从2006年的30%,稳步提高到去年的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在全国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