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育种:做强中国种猪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5-03-25 14:21
- 编辑:超级管理员
- 来源:
- 评论
联合育种:做强中国种猪
金字塔顶的尴尬
正常养猪行业结构是呈现正“金字塔”形状的,最低层也就是最大那一层是“肉猪生产系统”,中间那层叫做“扩繁群”,最上层也是最重要的那层是“核心种质群”。很明显,可以说我国养猪业具有强大的肉猪生产系统,也就是常说的“我国是养猪大国”,但是在“金字塔”繁育体系中顶端核心种猪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种猪,我国都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在加入WTO后,这一状况更严重。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种猪繁育专家陈瑶生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向来是重引种,轻选育。在中央政府项目支持下,从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等养猪先进国家引进了大量种猪。地方政府和国内大中型养猪企业自筹资金引进的种猪数量更多,每年2000头左右。近年来仅广东省的农牧公司、广州市良种场、广三保、温氏集团和大岭山等引种数量就近2000头。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我国种猪引种耗费外汇超过1亿美元。但是,由于众多复杂的原因,我国种猪的育种技术却远远落后。
在影响养猪生产的众多因素中,遗传育种的科技贡献起了重要的作用。即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品种。据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生产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作用的总结,品种改良的作用居各项技术之首,占到40%,远远高于营养饲料(20%)、疾病防治(15%)和繁殖与行为(10%)等。在养猪生产中也是如此,这就是发达国家对遗传育种做大力度科技投入的主要原因。这就说明谁把握住遗传育种的核心技术,谁就占有最大份额的市场。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相当数量的种猪,种猪群体规模当属世界最大。但由于猪育种工作总体上不到位,繁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种猪性能退化明显,良种基因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严重制约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和效益,和世界养猪第一大国的位置极不相称,并且对我国养猪业发展也极为不利。
陈教授解释说,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缺乏长远的育种眼光和有效的组织。我国的育种工作大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例如自“六五”以来作为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等重点项目等资助了一批培育猪种的育种工作,但由于缺乏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经济实体,未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二,缺乏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育种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众所周知的,在缺乏长远利益眼光和结构完善的繁育体系情况下是难以长期执行有效的育种规划的。三,缺乏牢固的基础性育种工作。这一点是制约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养猪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开展具有商品生产价值的育种工作,缺乏有效的育种措施,基本育种资料记录系统也不完善,基层种猪场技术力量和水平不足。四,育种核心群规模小。国内猪育种的主要形式是以科研项目进行,多数是以短期(如五年计划)内进行若干世代的选育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为目的,小群体闭锁继代选育成为流行的方式,所能维持的育种群规模很小,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五,育种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在种畜方面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而且实际上投入到猪育种改良方面的资金也大大低于引种投入资金。另一方面由于猪育种通常以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养猪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主动在育种方面进行投入,这也是缺乏与之相应的有效繁育体系的结果。
各自为政害处多
猪种是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诸多因素中,猪种性能起主导作用,只有性能优良的猪种,才能在同样饲养条件下,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
目前,全国大部分区域出栏猪中杂优猪比例仅约占50%。商品猪出栏率在13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在160%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肉猪数量为15头,而发达国家为22头;每头存栏猪提供猪肉重量,欧盟和美国都在144公斤,日本为130公斤,韩国为140公斤,而我国是99公斤。我国出栏猪平均瘦肉率只有50%多,而养猪先进的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国际市场上,我国生猪存栏和猪肉产量皆占世界总量的50%,但猪肉出口数量只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3%,出口猪肉价格比美国出口猪肉低30%左右。
我国的多数种猪选育场目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全国多数选育场为了提高种猪销售量,都饲养多个品种的种猪,因此单位种猪场单个品种的育种群规模都比较小。多年来,在传统的闭锁核心群育种思想指导下,每个猪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极少交流,导致我国猪育种总体上呈现没有组织、育种场之间互相独立、相互竞争的局面。多数种猪场既没有能力发展成为典型意义上的提供配套系的育种企业,又感觉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开展种猪选育工作而不愿联合,生怕联合以后产品优势受到威胁。由于各种制约因素,虽然我国在1993年以来相继成立了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育种协作组,但都局限在技术讲座和交流;各地兴建的种猪测定站也没有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育种方法上,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同时还要照顾种猪销售,多数种猪场还处于根据体型外貌或者体型外貌加表型选择的阶段。同时,为了减缓发生小规模猪群的近交衰退,多采用保留血统的家系内选择方法,育种效率普遍低下,优良基因不断流失,猪群遗传水平逐年下降,为了保持销售量,不得不淘汰猪群,重新引进大量种猪,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的局面。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为适应规模化养猪的需要,从养猪先进国家引进了近2万头优良种猪,其中大约克猪7208头,长白猪3779头,杜洛克2198头。整体上,我国的种猪场实质地成为国外种猪场的不同级别的扩繁基地。大规模活猪引种过程一旦引入新的病原,导致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种猪场的正常生产与经营,根本谈不上育种工作。
陈教授说,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全国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调整完善布局,使种猪生产与商品猪生产区域相适应;二是扩大种猪生产规模,农业部畜牧主管部门对重点种猪场的生产规模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种猪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以满足商品猪生产对种猪的需要;三是加强种猪的测定监督体系建设,开展种猪的测定站和现场测定,加快选育步伐;四是做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五是开展跨行业、跨区域的种猪联合育种。
令陈教授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从决策者、育种专家和养猪企业经营者都有了基本的共识,即充分利用我国已经拥有的丰富种猪资源,建立规范的场内性能测定和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系统,综合应用分子育种和遗传评估技术,进而实现区域性联合育种,这是在21世纪彻底改变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必由之路。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做相应的工作。2002年7月,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首次印发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结果”,对13个省市区的37个种猪场的3万多个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父系指数超过100的优秀个体在网上公布。2003年10月完成了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
联合育种见成效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正在形成以广东(包括福建、湖南)、北京(包括天津、河北)、湖北(包括浙江)、四川(包括云南、贵州)、北京等省市为中心的区域结构。这些地区的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已初见成效,为今后区域性的联合育种奠定了基础。另外,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等育种协作组已发展壮大,积极组织实施这项工作。因此,完善“以现场测定为主,集中测定为辅”的测定制度、健全种猪监测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开展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是我国当前猪育种工作的重点。
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华南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参加,于2003年11月正式向农业部“948”办公室申报了“猪遗传评估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秀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的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陈伟生副站长担任领导协调小组的组长,由华南农业大学陈瑶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项目的总目标,一是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的引进优良种猪资源,通过新育种技术方法、组织运行模式等的引进,保持和选育提高引进种猪的质量,将单纯的种猪引进转向引进后的消化、提高、推广,建立有效的国内瘦肉型种猪繁育体系;二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瘦肉型猪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基本实现瘦肉型种猪生产的本土化,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种猪生产被动局面。把建立以引进资源为基础、选育提高为主的大规模种猪繁育体系,建立国家与区域遗传评估的种猪改良系统,大规模分子遗传信息与遗传评估结合的高效率育种新模式作为工作重点。并制定了至2007年的详细计划。
陈教授介绍说,现在“联合育种”在全国广泛开展,以河南省为例,该省首批基因交换工作由2003年10月~2004年1月,6月末产仔结束,2005年初完成交换后代测定及遗传评估。共10个种猪场进行了125头份精液交换。成功配种97头,分娩89窝,产活仔948头,100千克体重统一测定评估后代公猪68头,母猪117头,平均窝测定评估2.08头。从测定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基因交换后代个体的各项测定指标均高于各场本身的平均成绩,遗传进展效果极为显著。由于基因交换后代遗传进展显著,达到理想育种效果,大部分测定猪已被选留入所在场育种核心群。此批基因交换,场际关联率达到5%,初步建立场际间遗传联系。
但是,陈教授补充到,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受认识水平、种猪市场发育现状、缺乏项目经费支持等等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这项工作进展要比预期的缓慢。很多企业认识上带有偏见、不全面,认为联合就是单方面的付出;二是由于种猪测定仪器不统一、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场内测定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统一标准;三是猪场的疾病有时候使得研究举步维艰。四是场与场之间遗传联系的建立还比较缺乏,区域性及国家级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还不够健全。不过,陈瑶生教授等专家早就预测到会遇到许多的难题,同时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引进优秀种质资源的本土化、遗传评估系统建立、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信息交流、场间遗传联系建立、DNA检测和标记辅助选择、大规模种猪联合育种体系建立、组织与实施。
最后,陈教授说,希望全国相关行业专家和养殖场共同努力,把“联合育种”这个模式做大做强,实现在最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个体,选育各具特色的品系、配套系育种。形成核心的有效的育种群规模,场间遗传联系,共享一个基因库,以彻底改变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不合理状况。
陈瑶生教授简介
陈瑶生,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猪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体系。是农业部“948”重大专项之“猪遗传评估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秀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的持续发展”项目的首席专家。
南方农村报
编辑:谢全明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召开第十九届养猪产业博览会
声明: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广东养猪信息网”的文、图、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如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的稿件,请注明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本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若资料与原文有疑,请以原文为准。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阅读:
- 2012-10-11农业部公布2012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
- 2012-10-10增城整治猪场25问:不整治损害绝大多数群众利益
- 2012-10-065000万头总规模种猪公司诞生
- 2012-09-27广东清远养猪协会成立六周年
- 2012-09-26山东俩黑心商户猪饲料掺滑石粉被判刑
- 2012-09-21珠海生猪主要供港澳 本地消费七成靠外采
- 2012-09-19广东省农业厅组织专家论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 2012-09-19广州增城划定生猪禁养区 1800多家猪场需撤离
- 2012-09-10果汁企业汇源集团或将利用温氏畜禽粪便种果树
- 2012-09-10广东肇庆市4个生猪调出大县获奖2300多万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