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高速扩张阴影养猪真相调查
今年“3·15”被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将双汇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公众对生猪安全的关注进入空前状态。就在此时,另一行业巨头——雨润集团主席祝义材3月29日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宣布:“集团不参与养猪业务。”
尽管目前这条消息已在网络上消失,但还是给公众留下了印象。有读者向《每日经济新闻》来电表示:“雨润早就在养猪了,而且规模很大,为何现在说不参与了呢?”当记者把这个疑问抛向一位券商食品研究员时,她也感到一头雾水。
为此,本报记者于4月上旬分赴安徽等地实地调查,试图揭开雨润养猪的真相。
调查·安徽太和
雨润种猪基地:200亩土地闲了三年
4月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奔赴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雨润集团)旗下的阜阳福润养殖有限公司“太和县五万头种猪项目基地”展开调查。
荒凉的野草有一人多高,厂内荒芜土地面积多达200余亩,至今却未出栏1头种猪——望着村口广袤麦田间那个巨大而空旷的养猪场,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于庙村64岁的王海(化名)老人叹了口气。
太和县官员提供的《太和县五万头种猪养殖项目协议书》显示,2007年7月,雨润集团就与该县政府签署了协议:雨润集团租赁土地500亩,租赁期为20年,雨润集团投资1.5亿元。这500亩土地,头5年租金500元/亩,政府承担90%,雨润承担10%。
根据协议,雨润集团将在当地建设年出栏种猪5万头项目,工程于2008年11月左右完工。不过,记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该工程至今未全面完工。
猪场近半土地空置
4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阜阳福润养殖有限公司太和县养猪场看到,只有十多排厂房建好,其他厂房则只起了地基,或者尚在盖顶。此外,十几排在建的厂房中,只有一台大型建筑机械操作,其余有30多名工人施工。
厂房西北角的饲养员告诉记者,这里有500多头种母猪,还有一些种公猪。记者在巨大的厂房内走了一圈发现,有近一半土地空置,厂房北面长起一人多高的荒草。在厂房中部,还能看到收割后枯烂的玉米秸秆。据当地村民介绍,有人在这地里种了玉米。
“你看那些荒地,最少200多亩吧,荒了怪可惜的。”走进于庙村、范庙村,许多村民纷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在雨润没有租用之前,这些土地使用权大多属于这两个村,看着猪场内荒凉的土地,他们多次要求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但遭到拒绝。
“与其这么闲置,不如让我们种地。”有村民提出。有人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每年可产出价值1500斤的粮食,按4年计算,这块地可以产出价值300万斤粮食。
阜阳福润养殖有限公司内部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个猪场以前一直在建设,自去年7月开始养猪的,当时引进约600头种母猪,之后自繁自养,现在有种猪600头左右,肉猪3400多头。
太和县一位官员表示:“该养猪场确有600头种猪,但目前没有种猪出栏。”
工程建设严重滞后
太和县政府引进雨润种猪养殖项目,本想为当地提供大量的优质种猪。《太和县五万头种猪养殖项目协议书》中有这样的条款:“太和县养殖户购买种猪,按市场的同等价格优惠20%。”业内人士称,由于优良种猪需要从国外购买,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是一个较大难题,种猪场如果每年有5万头优良种进入阜阳,对农户发展养猪业的促进作用将非常大。
太和县畜牧局一位官员向记者提供一份《阜阳福润养殖有限公司太和种猪场简介》并表示,这是该公司上交的汇报材料。据资料显示,该项目已投入0.4亿元,项目完成后,年出栏3万头种猪及育肥猪。
对比雨润协议书和上述汇报材料,可以发现巨大的差异:合同中表示每年出栏5万头种猪,可至今未流入市场1头;合同中表示投资建设1.5亿,现在只投产0.4亿;合同中原本在2008年11月完工的工程,到2011年4月还未完工。据当地一位官员透露,工程之所以这么缓慢,是因为雨润集团“资金不到位”。
工程如此缓慢,已引起了阜阳市政府官员的重视。去年5月,阜阳市政府官员曾专程到太和种猪养殖基地调研时指出,“项目签约已3年,但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土地长期闲置,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和社会各界质疑,养殖项目的拖延实施,制约了双方许多新的合作。”
600头种母猪按2000头补贴?
据《太和县五万头种猪养殖项目协议书》显示,500亩土地的租金,雨润集团每年每亩只承担50元,也就说每年只需支付土地租金2.5万元。与此同时,雨润集团还可以获得一系列优惠政策。
一份《太和县关于执行财建[2010]464号文件情况的总结报告》显示:奖励资金一项包括引进良种猪2000头,每头补贴200元,计40万元。而在其后附页中,“阜阳福润太和万头种猪场”存栏的数量赫然变为“2000头种母猪”,且其品种均优良种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