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困难?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3-08-23 08:59
- 编辑:admin
-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
- 评论
到底养猪难在哪里呢?
有人说是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善,饲料选用不当,使料肉比提高0.2,每头出栏猪用料就会增加20kg,猪群发病,药费每头猪增加10元;有人说是饲养品种,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1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好的品种如大约克、长白猪等比本地猪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可提高经济效益10%~12%;有人说是环保问题,如果采用“零排放”技术,1头猪要摊100元,立体种养模式1头猪要摊86元,在一头猪都极其难赚50元的情况下,解决污染问题可谓是“痴人说梦”。
以上都是养猪面临的难点,但无论是饲养管理还是品种甚至污染等问题,都是养殖户能控制的。什么意思呢?换句话就是说饲养管理、品种和环保技术都是养殖户自己可以去选择更好的技术来解决,真正困扰养猪难的在于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是决定养猪是否赚钱的核心因素在于两点:饲料成本和选择出售活猪的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饲料成本吧,一般情况下,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最低也要占到60%。怎样合理地选择、利用、开发饲料,提高饲料报酬率,降低耗料率,对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可能你会说,那就研究如何提高饲料利用率就解决了嘛。“既要马儿快跑,又不给马儿喂草”,这样的事情你认为会发生吗?饲料成本对于个体养殖还是规模化养殖都是不可回避甚至无法控制的成本,恰恰这也是占比最大的成本。
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2328, 7.00, 0.30%)和大豆(4467, 13.00, 0.29%),《商业价值》在2011年《危险的玉米》一文中提到,2007年至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从35千吨增长到1572千吨,出口则从4846千吨下降到127千吨,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达455.6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361.8万吨,增幅385.7%,2012年全年进口515多万吨;大豆更不要说了,2012年进口已经接近6000万吨,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2013/14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在6750万吨。
显然,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造成价格不确定性越发明显,而这对于养猪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成本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的变化中。
而出售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工业化养殖的猪五个月即可出栏,而选择何时出栏对于单个养殖户甚至规模化养殖者来说则无法选择。
中国养猪的现状是这样的,截止于2009年底:全国年出栏10000头以上(或基母5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或公司)约2000个,其出栏量约占全国年出栏总数(6.6亿头)的7~8%。 预计今后5年内,大型规模化猪场出栏猪规模上述这个比例(7~8%)每年将以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20%左右,大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总数将达到一亿头以上。
可以看到,即便是规模化养殖,规模也非常小,最大的养猪企业温氏集团2012年出栏大约800万头猪以上,也仅仅占到总出栏的1%多一点,而美国最大的养猪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可以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差距极大。
而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关系,大量的小养殖者的存在,由于需求存在淡旺季,但供给却是不可控的,因为养殖者出售时机选择无法确定,这也是造成市场价格涨跌的主要原因。更为可惜的是,中国生猪期货出台遥遥无期。
养猪为什么难?难在两端即成本端和价格端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目前任何养殖户都无法控制的。解决的办法如果治标,则要加强养猪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墙;如果治本,则要加强养猪业的科技化建设,通过科技的进步提高养猪产业链的竞争力,毕竟养猪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解决一个环节就能彻底解决的!
- 2013-07-10猪业杂谈:强拆猪场 到底谁违法?
- 2013-05-13猪业杂谈:咋就管不住“病死猪肉”?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记者采访猪场污染,有关部门回应“你算 946
- 农行针对家庭农场贷款的管理办法答记者 885
- “猪流感”肆虐秘鲁,发病760例致死 833
- “庖丁解猪”和“猪周期”背后的利益链 825
- 信息时代下我国养猪业的新探索 804
- 新华网:“瘦肉精”何以再次危及餐桌安 762
- 整治猪场新规密集出台背后引发的思考 665
- 财政部:8月至年底免收出口商品检验检 653
- 高温热应激致畜禽抗病能力明显减弱 644
- 广东深圳冰鲜猪肉市场时隔七年后再供澳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