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兽药新闻 > 疫情通报 > 正文

广东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8-08-07 19:08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时期,是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政策,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我省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十五”期间广东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九五”时期高出2.7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现价)2422.8亿元,农业增加值1374.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3.9%和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年均增长5.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1%;农产品(WTO口径农产品+水海产品)出口额35.7亿美元,年均增长9.3%。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及优势产品基本形成。“十五”期间,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4年下降后于2004年首次出现面积扩大、总产量保持稳定的良好势头。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786.5千公顷,产量1395万吨。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区域优势强、收益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南亚热带作物得到长足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产量和品种结构日趋优化;蔬菜、糖蔗、花生、茶叶、花卉、南药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2005年蔬菜产量2596万吨、水果产量832万吨。主要农产品在空间布局上逐渐向适宜区集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粤西、粤东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主导产区,粤东成为我国名优单枞茶商品生产基地,粤西为我国糖蔗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畜禽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提高,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我省牧业产值63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4.04%,占农业总产值的26.34%。“十五”期间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呈加快发展态势,适度规模养殖场得到蓬勃发展。同时,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日趋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重大疫病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大,动植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十五”期末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了疫情。同时,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其他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动植物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规范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有效控制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蔓延。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05年,全省有各类型农业产业化组织8732家,带动农户535.8万户;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482家,带动农户421.4万户,户均增收1401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200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00家,农产品专业市场218家,农村经纪人1517个。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十五”期间制定了《广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共投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5万元,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和农民投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农机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2005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784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2.94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549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0.28万台,植保机械6.12万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竞争力日益增强。截至2005年,累计创办了9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市级示范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全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以及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1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内产品个数224个;累计评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

  ——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省人大农科议案实施效果明显,目前全省已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3019个,优异种质资源2199份,先进技术9项,种畜23504头(套),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3%,家禽良种覆盖率85%,猪良种覆盖率95%。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共培训骨干农民近36万人次。

  ——建设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居的环境卫生。截至2005年,全省正常使用户用沼气池18.2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28宗,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场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户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扎实开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立起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联席制度,积极搭建区域农业交流和合作平台。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尤其是园艺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增幅较大。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了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开始全省免征农业税,我省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六成村已实行会计委派、选聘或代理制,两成以上的村实行农经电算化管理,近六成村做到了财务规范化公开。农业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清理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逐步推行窗口化办理的做法,增强了透明度、公正性。地方农业立法取得新进展,《广东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已颁布施行。农业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32个市县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执法资源有效整合,管理更趋规范,效能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国民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我省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具备加大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一是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701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占全国的11.9%,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16元;二是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突破4400亿元,占全国的1/7;三是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200亿美元,占全国的1/3;四是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的1/7。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增强,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省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农产品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目前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5.1%、26.3%和21.3%。种植业稳定发展,畜牧业比重提高,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质量提高快。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覆盖全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4.1%。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这为我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

  (2)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公共财政投入向保护支持农业的政策倾斜,农业正迎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发展机遇。

  (3)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特别是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有利于刺激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空间十分广阔。

  (4)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难得的就业机遇。

  (5)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实现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农业持续、协调、共同发展,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机会。

  2.面临挑战

  (1)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人增地减、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显突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不充分,制约着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2397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85%。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154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91%,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8%,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仅占3%左右。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现行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和劳动技能缺乏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农民增收任务艰巨。

  (3)农业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渐趋弱化,农业银行大量收缩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金融主渠道的农村信用社未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农户得到的贷款极其有限,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突出。

  (4)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制约。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养老保险等农村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过大。二是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对农民不公,征地范围过宽,存在滥用土地征用权问题。部分征用土地闲置,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农民利益受损突出。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不高,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

  (5)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呈扩大之势。“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67:1上升为3.15:1。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之间经济水平悬殊,而且差距继续拉大。同时,随着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省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市场销售的压力日增。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偏低制约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步伐;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努力实现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产品出口额继续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到2010年,粮食产量15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3000万吨,水果产量950万吨,肉类总产量440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1.5%、2.8%、3.5%和2.9%。农产品出口总额达63亿美元,年均增长11%。

  ——种植业:在切实保护3000万亩基本农田,确保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不低于1750万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种植业产值年均增长4%。

  ——畜牧业: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765亿元,年均增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

  ——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其中商品稻生产基地县的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00万千瓦,水稻机械耕整水平达70%,机械栽植水平达10%,机械收获水平达45%,机电排灌水平达90%。

  ——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2010年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2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优势主导产品和产业区(带)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较大规模、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区(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围绕我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业增长由分散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

  3.建立支持保护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依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建立农业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招商引资,引导社会投资农业,积极探索和开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集中财力,重点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病虫防疫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沼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的农业支持保护工程,完善以粮食补贴、种子种苗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为主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4.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生物、工程、农艺、农机和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有步骤地开展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精准农业。争取“十一五”末,使全省农业有害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7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60%,农药用量比现有水平减少10%,瓜菜等氮肥施用量减少1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农用水利用率提高5-10%。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推广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良好耕作制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

  5.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框架

  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户籍管理、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从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全面明确农村土地权属,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继续推进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建设和完善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扎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将按照“体系服务农业、工程支撑体系、项目保障工程”的架构,重点抓好品种改良、科技支持、防灾减灾、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八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支撑保护能力。

  ——种养业良种体系。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和畜牧良种工程。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引进培育、选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程度,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种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业聚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动植物保护体系。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和完善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药残监控、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系统,全面提高动植物疫病虫害有效监控、预防、快速扑灭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学习和借鉴国际标准和管理,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重点围绕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快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健全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县;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搭建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

  ——外向型农业合作服务体系。实施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和鼓励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和农产品出口。重点建设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反倾销应诉等应急机制,实现我省外向型效益农业跨越式发展。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等,重点提高耕地质量,防治面源污染,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蔓延,保护濒危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共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网络和队伍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基本农田最基础的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田排灌系统、机耕道路为主要内容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缓(控)释肥和有机肥综合利用技术,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和种养绿肥,实行稻秆回田,增加耕地土壤有机质,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二)调整优势资源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发挥我省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发挥农业科技的先导推动作用和国内外市场的牵动导向作用,挖掘地方传统产品,培育竞争优势产品,引进高效优良产品,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我省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充分挖掘冬季光热资源潜力,进一步引导农民发挥冬季开发性农业生产。对优质稻米、柑桔、糖蔗、荔枝、龙眼、香蕉等优势农作物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突出做大做强。

  粮食生产重点向优质粮食生产县集中;从粤东到粤西建设名优柑桔产业带;粤中地区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蔬菜等现代园艺产品;粤东地区重点发展名优茶、青梅、加工型蔬菜、黑麦草、甜玉米、马铃薯生产;粤西地区重点发展早熟荔枝、早熟龙眼、糖蔗、香蕉、菠萝、北运菜、冬玉米生产;粤北地区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马铃薯、烟草、杂果、蚕桑和特色旱粮生产。畜牧业在继续实施发展瘦肉型猪、黄羽鸡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肉牛、山羊、肉兔和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同时加强我省地方特有优稀品种资源保护和发展。对惠州三黄鸡、清远麻鸡、杏花鸡、怀乡鸡、中山沙栏鸡、阳山鸡和马岗鹅、清远乌鬃鹅、阳江鹅、狮头鹅等稀少品种建立纯繁群体;对广东大花白猪、广东小耳花猪、蓝塘猪、粤东黑猪等建立不同血缘公猪的品种种群;对雷琼黄牛、雷州山羊建立纯繁群体等。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在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以及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现代农业装备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应用健康种养和标准化技术力度,加强农业新品种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技术,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态环境。

  ——利用广东丰富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种质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创新利用,开展新技术育种,组织品种区试和审定,促使每年有新品种投入生产应用。

  ——构建健康生产技术体系,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生态新技术,研究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监控新技术。

  ——重点研究农产品保鲜贮运新技术、南方特色大宗粮油果蔬加工技术、畜禽肉类加工技术等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

  ——研制适合广东规模生产和种养形式的农业耕作、养殖、收获等农业机械设备创新工程。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农业信息系统和农业科技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主要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技术专家系统,运用“3S”技术开发数字农业,建立国内外农业标准化预警体系。

  (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根据中央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省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重点抓好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省级农业标准体系,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循。同时,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覆盖范围,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风险分析。

  ——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跟踪溯源管理。

  ——实施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等质量认证。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依法查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强化对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推广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

  (五)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沼气综合利用、集约生态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综合产出效率。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积极推广农业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有效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

  ——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法;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农药;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技术。

  ——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氨化饲料等技术。

  ——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加快高能耗老式机械的更新换代,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源消耗水平。

  ——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六)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创新农业机械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引导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向科研、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方向发展;加大力度推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原定的建设要求,基本实现“五高六化”的目标,扩大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范围,并逐步建立起示范镇、示范县,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理顺农机监理体制,增加农机监理装备投入,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继续实施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扶持农机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队伍素质,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机制,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模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急需先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度推进”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继续推进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重点推进园艺生产机械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创汇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促进我省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规范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农户、开拓市场、争创效益的实力,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群体;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等有效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等;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

  大力推进创农业名优名牌战略的实施,扶持一批地方特色各异、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大龙小龙一齐舞”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索给予实质性扶持的措施,力争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有所突破。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搞好技术、信息、购销、加工等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单纯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八)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畜牧业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畜牧业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条例,使全社会对畜牧业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依法治牧,依法促牧,依法防控重大动物疫病;进一步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责任制考核考评;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把畜牧兽医工作摆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促进畜牧兽医工作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区动物防疫工作交流合作,联防联控;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推进群防群控。

  ——继续贯彻执行畜牧业优惠政策。包括继续贯彻执行畜牧企业经营生产畜禽种苗免征增值税、进口种畜禽免征关税和增值税以及饲料生产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等;争取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县域经济总体规划,按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实行农用地管理。

  ——加强区域性规划,促进畜牧业区域协调发展。根据我省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好畜牧业梯度转移指导性规划,通过指导、协调、服务、示范,发挥各地优势,优化牧业资源配置,处理好发展畜牧业与科学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系。珠江三角洲重点发展高科技示范性牧业企业,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以及毗邻港澳的有利地缘条件,形成畜产品出口创汇的前沿基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稳步发展猪禽的同时,重点加快节粮型草食动物的发展,在潮汕地区发展畜产品初、深加工并借助港口优势组织出口,重点是规模化肉鹅产品加工;沿海地区利用水资源的自然优势,重点发展水禽生产;大中城市以奶品生产及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积极促进发展生态效益型、节约型畜牧业。实施科教兴牧战略,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完善畜牧业科研、示范推广、生产相结合机制;重点抓好优良畜禽、牧草品种及其技术引进、品种改良、秸秆氨化养畜、动物防疫综合配套技术等普及推广,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实施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数字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对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微观的监督检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各项责任和工作措施切实有效地落到实处。大力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培育名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牧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优势畜产品布局规划,大力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以及“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模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引导、指导广大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转变观念和生产方式,创造条件开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加快人畜分居、畜禽分养,防止禽流感、II型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病传染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九)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继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有效开拓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

  ——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

  ——加大农业良种方法的引进力度,设立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江门台湾农民创业园,建立台湾农产品物流基地,促进粤台农业交流与合作。

  ——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市场、商品、技术标准、贸易政策等信息,促进农产品出口。

  ——培育农产品出口国际标准认证,突破农产品出口壁垒,建立反倾销应诉机制,协助农业企业突破农产品出口限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农村税费新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与流转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式,规范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推进农村“三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型工业,增强工业促进农业、带动农业的能力。抓好城乡规划,完善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二、三产业对一产业的带动作用。

  ——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把农业法制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在抓好农业地方立法的同时,强化农业法律宣传培训和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制工作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和市场秩序明显改善,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路子,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更多>>论坛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