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政府投入畜禽渔业37亿多元 仅养猪一项有9种补贴

政府投入畜禽渔业37亿多

农户或养殖场饲养能繁母猪,政府每头补贴100元,还费用全包给母猪办保险―
厦门百头生猪“谢天地” 网友称好震撼

厦门百头生猪“谢天地”

网民发图直播同安东山古庙传统民俗,称“场面好震撼”
食品频出事 乡下小笨鸡粮食猪肉成抢手货

食品频出事 乡下小笨鸡粮

近日,市民包女士和两个朋友特意去了一趟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的农村老家置办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正文

衣食无忧后,谁在端起碗“吃肉” 放下碗“驱猪”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3-01-06 08:43
  • 编辑:admin
  • 来源:法制日报
  • 评论

  城市如人一样,富裕了、体面了、阔气了,难免会有所膨胀,想法也会有别于过苦日子的时候。最近几天,深圳一位副市长“今天的深圳不适合养猪”的雷语,便给人如此感觉。

  “城市要发展,万恶猪为首?”网友的追问很有意思,不妨来看看深圳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驱猪令”为了谁的利益?

  12月20日,深圳市违法养殖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光明新区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表示,今天的深圳不适合养猪,合法的养猪户要通过产业转移搬离深圳。

  一句话惊出闻者一身冷汗,难道今后深圳人将与猪肉说拜拜?为啥深圳不适合养猪?对此,吕副市长给出的解释是:当年深圳宝安养鸡、养猪出口香港赚取外汇,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深圳的土地承载力已难以为继,城市开放度、排污总量和汽车保有量等等已让深圳不堪重负。深圳合法的养猪户要通过产业转移、补贴机制搬离深圳,违法养殖户更不可能保留。他特别强调,“违法养殖绝对不能容忍!违法养殖户大部分不是深圳人,没有申请生产经营证,也没有任何排污措施,更没有食品安全监管。不可能想来就来,想养就养,想占地就占地,想排污就排污。”

  副市长发了一大串牢骚,甚至上升到了“土地承载力”、“排污总量”、“城市开放度”的高度,可见,老话里“浑身是宝”的猪,在深圳高层眼里已经不再招人待见。当然,对于广大市民“解嘴馋”的生理需求,副市长也指明了化解之道,“深圳人吃猪肉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通过区域合作、在内地城市建立‘菜篮子工程’等措施来解决。”

  看来,深圳是铁了心要和猪说“分手”了,只是斩断情缘的理由显得有些“不着调”。

  客观地讲,养猪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脏乱是不争的事实,但若将其升格为城市污染的一大“元凶”,未免有点“高看”猪了。与那些“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相比,猪制造的“脏乱”实在有些微不足道。更何况,养猪与养鸡养鸭一样,是人类香火传承的一个基础产业。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养殖规模、规范养殖行为,将养猪的“脏乱”降到最低,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将其抛弃。

  这里有个例子,地处北欧的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养猪业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丹麦是众所周知的“童话王国”,不仅因为安徒生的缘故,更因为其环境的优美和整洁。实际上,世界上三大猪肉出口国丹麦、加拿大、美国都是环境治理非常好的国家。既然国外在养猪的同时,能够避免环境的污染,深圳为何就不能效仿呢?

  如此来看,打着环保大旗对养猪业进行“清场”,实在牵强可笑,如果深圳方面真心想在环境保护上有所建树,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拿工业污染开刀,而不是“跟猪过不去”。倘若其他城市也都矫情地站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草木皆兵,百姓“菜篮子”里的猪肉又从何而来?所以,因担心环境污染而忍痛“割肉”的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再来说城市开放度,笔者注意到,点燃留言板的一个“话柄”,便是那句“违法养殖户大部分不是深圳人”。虽然吕副市长没有明确点出“外地人”三个字,但倾向性极强的言词,还是刺痛了很多人的耳膜。有人联想起前几年深圳对“外地”小商小贩的清理,得出结论:深圳真的已经没有容下“外地人”的雅量了。也有人认为深圳是在“卸磨杀驴”,当年养鸡养猪能赚外汇时就放任自流,想来就来,想养就养,想占地就占地,想排污就排污,没合法手续、不合规范要求可能也被默许;如今经济上的问题解决了,便急于卸下“包袱”,将外来养殖户一脚踢出深圳,这未免显得太过势利,也缺少一个大城市应有的担当。

  网友的“炮轰”言词激烈,虽然有“拖把”之嫌,但却反映了网络上真实存在的一种情绪。事实上,这种情绪早有苗头,之前在东莞打出“欢迎新莞人回乡创业”口号时就曾“泛滥成灾”,当时反对者曾痛斥东莞“丧失感恩之心”。如今从深圳传出的声音,不过是这种“不良情绪”的延续罢了。

  仔细端详副市长这番极具“含金量”的高谈阔论,耐人玩味的文字还不止这两处。笔者注意到,副市长提到了当年深圳宝安养猪、养鸡出口香港的旧事,并将其归咎于“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大概是想阐明,在特殊时期深圳靠养殖业“赚钱糊口”实属无奈之举,但今非昔比,如今的深圳,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能够推动GDP节节攀升的新兴产业数不胜数。相比之下,土腥味儿十足的养猪,不仅来钱慢而且不上档次,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理应给来钱快、档次高的新兴产业让出空间。

  这并非笔者胡乱猜忌,《中国日报》对此也有同感:深圳要禁止养猪,大概是因为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养猪实在“亏本”。相较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利润率和对地方财政的巨大贡献,养猪业显然是贡献甚微,不仅如此,“寸土寸金”的深圳也面临着土地承载力的瓶颈,用地越来越紧张,而养猪场要圈占土地,甚至还享受免税政策和地方财政补贴。这样盘算下来,养猪确实是一笔“亏本账”。

  “没有猪圈的城市”只为环保?

  其实,深圳“驱猪”并非“突发”新闻,早在去年,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的“十二五”规划报审稿中就曾载明:要在2015年让深圳变成“没有猪圈的城市”。据称这个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深圳在2015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和广东宜居城市。报审方案中提出,要在2012年前关停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重点流域内的所有养殖场;2015年前全面清退区域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尽管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人当时反复强调“是否禁止养猪尚未确定”,但公众仍闻到一股剑拔弩张的火药味。

  由此观之,吕副市长此次公开宣布“今天的深圳不适合养猪”,绝非一时心血来潮。事实也如此,违法养殖整治工作已经被列入深圳市“三打两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光明新区为例,从4月23日起至今,共出动执法人员11659人次,开展清拆行动175次,清理违法养殖1932户,清拆乱搭建猪棚108.9万平方米,清走生猪30.56万头。可见,“没有猪圈的城市”并非官员闲来“吹泡泡”,深圳各级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将梦想变成现实。

  深圳的“驱猪令”让舆论瞠目结舌,很多网友不解:深圳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头猪”?

  这个疑问似曾相识,在几年前东莞禁止全市养猪时就有过,虽然彼时舆论的沸反盈天,未能让东莞高层领导及时“回心转意”,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禁猪令”施行后不久,或因为猪肉涨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影响,或因为国务院相关规定的“震慑”(《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城市要在郊区县建立大型生猪养殖场,保持必要的养猪规模和猪肉自给率。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和限制生猪饲养),东莞的“禁猪令”最终“朝令夕改”,政府不得不重新在东莞的土地上搭建起猪棚。

  东莞的“瞎折腾”,其实已经给深圳敲响了警钟。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地方政府出于全局利益的考量做出相应政策调整,本无可厚非。但出台一项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前,应当以民意为本,最大限度地听取民意,充分反映民意诉求,这才是现代政府应倡导的施政理念。反观东莞和深圳,在如出一辙的驱猪行动中,公众只是见识了政府头脑发热后的威力,却没看到民意到底价值几何。

  这也是问题关键之所在。无视民生大计,为了所谓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强制性的政令“一刀切”。这种蛮横的做法,无疑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粗暴侵犯,正如众多论者所评价的,“这是懒汉政府的做派”。或许当地政府对于这样的指摘会喊冤,“禁止养猪确实是出于环保考虑啊!”但退一步讲,即便如此,也应该遵循环保的思路来解决,比如寻找生态养殖的模式,而不是“一刀切”收回百姓养猪的权利。

  更何况,深圳和东莞的“驱猪令”也并非单纯只为环保,它们其实都是在为一个大背景服务,这就是近几年在广东炙手可热的产业升级政策。在这个政策指挥下,整个广东都在大规模转移“低端产业”和“低素质劳动者”,笔者前述提到的东莞“欢迎新莞人回乡创业”便是其中一例。

  2008年,号称“世界加工厂”的东莞明确表示,将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用工数量,并通过提高出租屋的租住和经营成本,以经济手段迫使低素质劳动人口向外转移,推动新莞人回乡创业。当时舆论普遍认为,东莞对低素质劳动人口的驱逐实为“刮骨疗伤”。但政府却坚称:这是出于对城市容量窘迫的考虑,出于顺应产业转移选择性发展的取舍,出于让寸土寸金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的需要。

  广东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到底效果如何,公众在短期之内无从知晓,但看罢一些备受非议的“小插曲”不得不让人忧心:市场的原则就是为企业或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通过自由竞争、优胜劣败来实现淘汰和升级。倘若政府单方面判断替代了市场选择,硬性规定哪些产业是落后的、哪些企业是该被淘汰的、哪些劳动者是低素质的,这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

  城市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城市究竟为谁而建,为谁而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屡屡让地方官员犯晕的命题。

  拿深圳来说,虽然与房地产、新兴产业相比,传统的养猪业或许不能为城市创造多少经济指标,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追求GDP数据、官员政绩,还是为了让百姓更幸福地生活?

  倘若只盯着经济高速奔跑,而武断地将养猪业驱赶出深圳,或许可以为寸土寸金的深圳腾出地段发展其他高利润产业,但深圳人日常吃猪肉的需求,显然将遭遇现实困境——其他城市输送过来的猪肉,价格肯定比源于本地的猪肉昂贵,虽说深圳人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内地,但不能否认深圳也有很多贫困潦倒的底层人士,他们也需要吃肉,如果猪肉价格不断攀升,他们的餐桌上或许将难见荤腥。

  不知这些现实问题,相关领导在全盘考虑深圳更好的发展前景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如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底层百姓的幸福指数,那么就等同于将这个阶层抛弃。这明显不是一个城市“父母官”该有的态度。

  其实,把经济指标与民生利益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孰轻孰重,并不是一个难分辨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毋庸置疑,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城市管理者希望自己管理的城市成为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到底什么才是宜居、幸福?恐怕漂亮的经济数据说了不算数,只有身处其中的市民说了才算数。

  回到深圳“驱猪”一事,看似作为低端产业的养猪业,与一个现代文明城市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作为深圳的主政者,何不发扬经济特区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帮助和扶持养猪业逐步规范,进而为城市增光添彩呢?这样一来,深圳人吃猪肉的问题,就不必完全依靠“通过区域合作、在内地城市建立‘菜篮子工程’等措施来解决”了,毕竟这是事关老百姓的吃肉大计。

  总而言之,城市不能只为了环境卫生与GDP增长的面子,而忽略了民生利益的里子。否则,即使街道越拓越宽、高楼越建越多、天空越来越蓝、经济数据越写越漂亮、城市这个“煎饼”越摊越大,也难掩身处其中的平头百姓内心的一份焦虑,因为谁也说不好,不定哪天自己就被归入了“拖城市发展后腿”的人群,被这个城市无情地抛弃。

  ● 结语

  “活在世上想成仙,站在地上想登天”,用这句民间俗话来形容深圳驱逐养猪户,恐怕再贴切不过了。其实,城市的发展与养猪业绝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要有规范的管理,养猪业也可以提高利润,带动经济发展,并不一定非得将其“赶尽杀绝”。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