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业厅厅长撰文研究“猪周期”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2-01-31 11:37
- 编辑:admin
- 来源:海南日报
- 评论
近年来,海南生猪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从进岛到出岛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出岛突破200万头。深入研究“猪周期”,对促进我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涨一年、平一年、跌一年,生猪价大起大落,3年一个周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猪周期”。近年来,海南生猪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从进岛到出岛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出岛突破200万头。深入研究“猪周期”,对促进我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周期”原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价格经历8次波动周期,标志是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1994年、2008年、2011年3次为大波动,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50%。
1985年猪价第一次大波动。当年,我国猪肉购销提示取消统派购,实行指导价,价格大涨34.8%。此后,猪价进入“高价多养、多养低价、低价少养、少养高价”的重复往返的波动循环之中。
2011年是我国猪价第八次波动。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猪价历经21个月低迷,最低跌至每公斤8.8元,导致部分散养户、管理不善规模场宰母猪退出行业。2010年6月生猪价格回升,2011年7月达到高峰,预计至2012年4月猪价仍高位运行。
为什么会出现“猪周期”现象?据笔者分析,大起大落的猪周期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我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二是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22.74%,仍占不小比例。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二、海南可以走出“猪周期”
2011年“猪周期”波动幅度大、影响范围广,海南也不能独善其身,但作为岛屿经济,海南能否像我国的台湾省一样不受“猪周期”影响?经过我们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海南可以走出“猪周期”。
国内猪肉市场出现新趋势。主要表现在,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养猪业外移。像珠三角地区年消费生猪6500多万头,但当地仅能生产2700多万头生猪。珠三角地区生猪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是海南生猪主销地。此外,随着生活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海南是无疫区、健康岛,猪肉产品安全优质前景看好。
从国际市场分析,世界活猪年贸易量每年约1800万头,猪肉贸易量约600万吨。猪肉净出口大国主要为欧盟和北美,净进口国集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口量约300万吨。据预测,未来世界肉类消费增量80%在亚洲,海南有明显地缘优势。随着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不断提高,雨润、罗牛山等生猪加工企业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猪肉及其产品能够出口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从消费结构调整分析,海南常住人口876万人,年消费440万头生猪,加上流动人口、旅游人口等消费,年需消费560万头生猪。2010年海南出栏741万头生猪,完全可以保障市场供给,还有173万头出岛,但随着雨润等加工项目投产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游客增加,猪肉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总之,从国内外市场结构、生猪消费需求分析,海南稳步提升养猪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满足岛内市场需求基础上,不断增加生猪及其产品出岛出口,是能够走出“猪周期”的。
三、海南走出“猪周期”的保障措施
当前,海南生猪产业发展正从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研判近20年来“猪周期”的波动循环,我们认为,海南走出猪周期,要采取以下八项措施:
(一)建立预警监测机制,深入把握周期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准确的产销信息,是走出“猪周期”的关键。根据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能繁母猪比例、仔猪价格与白条肉价格之比、生猪疫病发病率等指标数值变化设置预警等级。完善2656个村级生猪季报、年报监测点,对农垦49个农场监测点和100家重点养殖企业跟踪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饲养户合理安排生产。
(二)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制定长期合理的补贴政策,能繁母猪补贴要实行常态化,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对原种场、种猪场、规模场提供财政直补、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构建生猪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无疫区基础建设,搞好生猪疫病防控,增强对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口蹄疫等主要生猪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猪场垂直传播疾病监测净化工作,切断病源传播途径,避免疫病对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四)转变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按照“统一标准、规模饲养、提高质量”思路,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推广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促进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十二五”期间建设300个以上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至2015年,全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
三亚、儋州等重点市县建立生猪批发市场,创建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发展生产者流通组织,使生产者能够分享流通利润。发展生猪零售流通组织,扩大规模经营,降低流通费用。完善生产者与流通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借鉴台湾生猪拍卖经验,探讨建立生猪期货市场,使饲养户“先卖后养”锁定收益,增加宏观调控渠道。
(六)发展加工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完善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项目,筹建罗牛山2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提高生猪屠宰加工能力。鼓励屠宰企业发展生猪养殖、收购、加工、配送、连锁零售,推进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依托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猪出口基地,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七)调整调控思路,增加调控手段。减少对活体生猪储备,将活体猪贮备重点放在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储备上,以增强生猪供给的弹性。大力支持雨润、罗牛山等骨干企业建立商业储备,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补充资源。借鉴国家粮食储备的经验,在肉价过低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在猪肉价格过高时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以平抑猪肉价格。
(八)实施逆向调控,确保生产稳定供给。对生猪波动实行反周期逆向调控政策,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采取补贴母猪、补贴规模场等措施保护生产积极性;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扩大出栏、抛售储备肉,平抑市场价格。定期向养殖户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合理淘汰、补栏、存栏,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防止“多了砍,少了赶,不多不少没人管”的现象,从而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
作者肖杰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
- 2012-08-27罗牛山126亿养猪澄而不清 资金来源被质疑
- 2012-08-24海南畜牧业向深加工要效益
- 2012-08-24海南一声炸雷 猪棚里近百头猪纷纷倒地
- 2012-08-23罗牛山集团和海南乐东县签126亿养猪协议
- 2012-08-01海南畜牧业绿色发展 “无疫区”品牌提档升级
- 2012-06-11首届海南生猪交易会成交近14亿元
- 2012-06-08海南拟对万头猪场给予存栏补贴
- 2012-05-30海南首个黑猪养殖基地揭牌 5年达百万头
- 2012-05-25海南三亚1000万扶持补贴养猪户
- 2012-05-16海南省将加大生猪养殖补贴力度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选购猪饲料谨防被骗 忽悠手段列举 380
- 国家统计局:2011年猪肉产量下降0 380
- 网易三年“纸上谈猪” 养猪业人士称其 351
- 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 期盼猪价稳定(图 349
- 车祸后运猪车上铁笼门打开 一群生猪跑 328
- 湖北省生猪产值全国第五 年产值突破8 277
- 温氏2.5亿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举行开 263
- 辽宁人大监督第一案 猪场状告高速路侵 263
- 漳州房地产老板改行养猪 在厦推福建最 258
- 中国动物疫病防控有“利器”(组图)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