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广东养猪 > 正文

痛哉 几十亿资金只是“信号弹”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9-10-10 18:29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扶持资金跑冒滴漏是支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顽疾。说是顽疾,大概可以做两方面的解释。一是,疾病危害时间长,经年不治。二是,病症深入骨髓,不做结构性的调整,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功夫断不能治愈。国家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实施三年来的种种表现,恰恰为“顽疾”二字做了生动的注解。

     南方农村报记者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这项已经实施了三年、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的支农项目漏洞多多:前期宣传不到位,众多养户对该项政策知之甚少;养户即使了解政策,也无权自行申报,只能等待主管部门统一调拨;每县符合要求的养殖场少则三五十,多达上千家,但最终能拿到扶持资金的只有三五家,遴选标准和程序均无明确规定,主管部门的意见往往起到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上述只需常识即可发现的问题,但政策实施三年来均未得到修正,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顽疾之所以产生,其间关键的因素恐怕在于决策者的思路:是指望增加具体执行者的自由裁量权来弥补政策本身的不完善,还是通过完备的政策来约束执行者可能出现的贪婪和不当的欲望。倘若政策制定之初就没有尽人事,莫非真要让项目的实施听天由命。西谚有云: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养户们普遍反映自己的知情权得不到尊重,由于遴选标准和程序模糊,公众几乎无法对主管部门进行最起码的监督。这也就难怪,关系户易入围、“猪场符合条件外,主要还得‘有关系’”等传闻在坊间流传,而且愈演愈烈。

     政策制定先天不足,往好一点想,即使地方主管部门能够秉公放款,但由于遴选程序不公开透明,每个县可能有三五个符合要求的猪场真正受了益,但更多的猪场则满腹狐疑,甚至怨声载道。很显然,分配正义能否保障不只涉及扶持资金的多寡,它更可能侵蚀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基础;而往坏一点说,依照以往的经验,权力在不受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寻租行为几乎不可避免。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最早实施于2007年。当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大江南北,生猪出栏量大减,猪肉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为平抑猪价,恢复农民养猪信心,鼓励农民养猪,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其中就包括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钩沉这段历史,追根溯源是想说明,此项政策颇有应景之嫌。这恐怕也是众多支农项目的通病:确保种粮面积,就出台种粮补贴;鼓励农民合作,就发放合作社扶持资金;增加生猪出栏量,就启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农民、农村、农业缺钱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用,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却大有讲究。

     细细思量,与众多不够完善的支农政策一样,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颇有点感情投资的意味,其目的在于向基层养户发出强烈的政治信号,让他们感受到中央关切三农、泽被三农的殷殷之情和当下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三农”问题。真金白银是撒下去了,但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没有更合理的政策替代,在决策者看来,这恐怕就不是“信号弹”和“灭火队员”要解决的问题了。

     只是花几十亿放一颗“信号弹”,多乎哉?痛乎哉?

 

来源:南方农村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