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8-10-22 17:59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尊敬的协会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主持召开2008中国猪业年度发展大会,也是第六届全国猪业发展大会。我谨代表中国畜牧业协会对各位会员和相关人士在百忙之中安排时间参加本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召开的,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后,新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解决“三农”问题重新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对发展畜牧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迎来了30年后的又一个新的春天。
本届发展大会是协会组织召开的第六届猪业年度发展大会,其主要议题是,研讨当前猪业发展形势,交流行业发展的经验,探索和寻求解决猪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促进养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猪已经成为肉食品供应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猪业必将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养猪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养猪行业的艰苦奋斗,养猪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1978年以来,养猪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猪年末存栏量由1978年的3.01亿头增加到2007年4.40亿头,年均增长1.82%;出栏量由1.6亿头增加到5.65亿头,年均增长6.16%;猪肉产量由1000万吨增加到4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7.54%,2006年养猪业的产值6336.7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46.46%,养猪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经济的主体部分。
我国也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品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GDP多年连续增长近10%,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猪肉为主导的肉类消费稳定增长,2007年人均达到32.45千克,人们对猪肉的消费正在逐渐向猪肉制品的质量方向转变。
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猪业的发展,需要全行业认真对待和解决。就当前我国的养猪生产和发展讲几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我国养猪生产的新特点
1、养猪生产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价格已经从高价位回落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养猪生产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08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30亿头,同比增长5.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378万头,同比增长12%,生猪出栏2.92亿头,同比增长3.7%,猪肉产量2119万吨,同比增长4.3%(农业部的资料: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71亿头,同比增长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万头,同比增长22.5%,占生猪存栏的11%;生猪出栏2.88亿头,同比增长2.1%),由于数量增长,生猪和猪肉的市场价格从今年3月下旬以来由高价位上开始平缓地回落。截止到8月末,生猪和猪肉的市场价格每千克分别是14.36元和23.07元,比年内最高价格分别回落15.53%、12.38%,年内平均分别回落0.34%和0.24%,但是进入9月份以来,育肥猪以及仔猪的价格快速下跌,有的地区当前生猪的价格已经跌到11元甚至以下,已经跌到成本以下,引起猪场'>养猪场惊慌!在刚过去的两周内,生猪价格有所回升,但是,普遍的认为价格还将持续回落,担心2006年生猪养殖下滑的局面重演。全国的生猪价格不再高企,随着生产的发展,价格在年内还将回落。
2.政策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
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价格的拉动和政策支持推动养猪生产发展的结果,但主导还是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价格反应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上涨表明供给不足,持续上涨表明供给有较大的缺口,因此,为保持价格的合理水平,需要推动生产发展以增加市场供给量,推动力主要来自市场,但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生产和市场有效供给的恢复。自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政策,财政部的数据表明国家用于扶持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投入达到150余亿元,资金支持几乎覆盖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母猪补贴、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发展规模养殖补贴、治理养猪环境补贴、免疫补贴等,免征养殖(猪)企业所得税、明确发展规模养殖(猪)用地政策等,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进养猪生产的发展,在土地使用、猪场建设和种猪购入的资金补助、环境政策等方面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
但应该看到,自2008年以来,玉米、豆粕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截止八月末,全国平均及价格分别达每千克1.79元和4.40元,年内平均分别上涨1.56%和3.50%,不仅饲料价格上涨,几乎所有生产成本因素都不同幅度上涨。出栏猪成本普遍在12元/千克甚至以上,猪粮比价已经从传统的1∶5.5增长到1∶6.3左右,养猪生产的盈利能力已经减弱,市场风险(供过于求)在逐渐加大,因此发展养猪生产的积极性更加理性化,更加积极和稳妥,更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追求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猪和猪肉的价格在较长的时间内(如至2009年3月)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而亏损,但由于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不排除个别企业出现亏损的可能。
3、饲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规模养猪发展迅速
养猪生产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下滑,由于饲料原料涨价、猪无名高热和蓝耳病等影响,导致生猪出现新的周期性波动,猪贱伤农。在分析研究2007年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时,通常都认为,占我国生猪出栏数量约60%的散户饲养由于无法抵御2006年市场价格的冲击而退出了,因此造成了市场供应数量减少。同时也有相当多数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专家都认为,农村散户饲养是扩大疫病传播、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散户饲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等原因。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使得这一轮养猪生产的发展重点,在政策和舆论上都支持规模养猪生产的发展,发展规模养猪是实现我国养猪产业化的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共识。
规模养猪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谋求更大规模的发展,发展规划都在年出栏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样的企业集团资金实力比较强,对国内养猪行业集中度的现状和国外同行发展大规模养猪的战略有相当的理解,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猪肉需求的增长具有坚定的信心,具有领导成功企业的经验,与政府有关部门都有比较顺畅的沟通渠道,其中的某些企业还在研究国际合作,引进国内外战略发展伙伴。例如:正邦集团、新希望集团、中粮集团、六合集团、通威集团等。
特点之二,是谋求产业链式发展,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等一体化发展。在实现方式上多采用公司+基地,也有的采用整合优质资源、填平补齐等方式。铁骑力士集团、唐人神集团
特点之三,是政府支持本地有发展实力的企业,发展规模养猪,要求规模大,起点高,速度快,商品率高。并谋求与外地大企业之间的跨区域合作。河南牧源公司、
在上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规模养猪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农业部2008年6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养殖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6.9%,出栏增长17.6%。
4、生猪疫病的影响趋于缓和
导致2007年至今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在高价位上徘徊,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2006年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中大猪以及母猪死亡,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养猪生产的整体水平下降,导致生猪出栏数量减少,发展养猪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发展养猪生产必须对猪病保持高度警觉,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的研究表明,由于猪蓝耳病病毒可以发生变异,变异后的毒株可以产生新的感染,因此控制猪蓝耳病将是长期的任务。猪在感染蓝耳病病毒后,可以降低猪只机体的免疫能力,造成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使得猪的病情和流行更加复杂,控制的难度更大。猪蓝耳病的流行和病害程度随着流行时间的推移、饲养条件改善和采用控制继发感染技术等措施,疫病的流行和症状一般呈现逐渐减轻的趋势。2006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给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如同1996年我国第一次流行蓝耳病时的情况),今年猪蓝耳病的影响相对比较平缓。蓝耳病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一旦猪群感染后,基本无法解决猪群的持续感染,在恢复后的时间里,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变(变差或各种应激)或控制继发感染的问题,可以引起新的流行,带来死亡率增高(主要是哺乳和保育阶段)、繁殖障碍(配种妊娠率下降、死胎、木乃伊增多等)、继发感染加剧等,形成新的危害。因此,尽管当前猪病流行相对比较平缓,但是潜在的危害,特别是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远没有消除。
现代养猪业必须是可控的,控制的难点在于机体自身免疫水平降低、多病原感染等。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是猪场经营管理的根本。
5、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养猪生产出现新的制约问题
国家为了支持养猪产业的发展,基于对保证食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则,出台了支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政策,以减轻养猪企业的经济负担,全力组织生产发展,推进养猪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尽快增加市场供给量。但是这些政策在某些地区对发展养猪生产出现了负面作用,个别地区对发展养猪持消极态度,主要原因是:⑴养殖企业从2008年起取消企业所得税,发展养猪生产对当地经济增长没有贡献。⑵中央扶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扶持资金:母猪补贴、防疫补贴等在一些地区需要当地政府配套。⑶动物疫情和当地政府官员业绩连在一起,而且疫病控制难度越来越大,疫病风险越来越大。⑷生猪价格波动对扩大发展是一种压力,低价时期的卖难同样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⑸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同样是业绩考核的内容,在减排的COD,BOD中,畜禽养殖是重要的来源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问题仅仅在局部省出现,是否会演变为更多地区的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并建议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
6、国际合作在本轮猪业发展中显示作用
在这一轮发展中,国外的养猪企业通过合资加入我国猪业发展的进程,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同行对我国猪业发展看好,通过资金、技术、种猪等形式加入我国猪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国内的一体化企业集团也抢先选择与国外公司合作,同时我国有的猪业企业也通过购买国外猪业企业的股份加快发展。在相当多的合资发展中,更加关注管理、技术、理念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饲料等行业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的作用,预测未来我国猪业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现代化进程,加快猪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8月5日媒体的一则消息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媒体称:高盛斥2亿~3亿美元的巨资,在我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10余家养猪场。同时,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某养猪场30%的股份,并有意亟需投资6000万美元在天津的某农业集团。这则不那么准确的消息被无数媒体无限放大并进行不同的解读,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其中之一认为外资在目前还选择进入生猪养殖业,说明短期内生猪价格仍将维持高位;也有的认为,风险投资进入中国,将加快我国养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还有的认为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养猪产业领域,将有可能对未来的生猪价格产生垄断等等。经过我们调查,总部设在江西的艾格菲国际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后,先后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猪场,并不是高盛等国际投行的行为。双汇和雨润的改制过程中高盛占有一定的股份。外资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资本、实业)养猪业,基本出发点是我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包括种猪)。外资进入对养猪产业总体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当前发展规模养猪阶段,需要新鲜的发展理念、较多的资金支持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外资进入有利于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饲料行业走过的历程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养猪产业年度产值6400亿元左右,占畜牧业产值近50%,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集中度较差的局面难以改变,同时生猪是无法保存的鲜活产品,因此基本无法通过控制价格形成市场垄断。客观事实也是如此,美国养猪业的集中度是世界上最强的,最大规模的饲养和屠宰加工一体化的司密斯·菲尔德公司尽管占美国近30%的市场份额,但是也没有形成垄断,在生产价格低迷的2007年也承受着亏损的压力。
二、我国养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1、我国发展养猪生产的新机遇
当前我国发展养猪生产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畜牧业发展的新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拉动生产持续发展。
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11.4%,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今年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000余亿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使养猪经济同步发展,同时,经济增长带来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长,由此带动生产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规模养猪的机遇还表现在,由于市场和政策机制的作用,产业格局正面临调整和变化,已有传统的、大量的(约占60%)散户和小规模饲养由于种种原因正在退出这个行业,这种退出可能是彻底的,由此给产业化发展释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这是发展规模养猪,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好机遇。
当前我国发展养猪生产还有很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生猪被赋予与粮食一样具有的“安天下”作用,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自2007年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以来,出台的政策之多和支持的资金之大都是历史上不曾有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这表明政府对保证猪肉等食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高度关注,尽管当前某些政策可能还有不确定的因素,但总体上已经把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如规模化发展、税收、土地、疫病防控政策等。
但是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同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现养猪现代化任重道远。
2、养猪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的四个挑战
(1)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带动成本提高
我国养猪生产使用的玉米和豆粕近年来价格持续上涨,2006~2007~2008年间,玉米的年均价格分别是1.36元、1.61元和1.78元,2008年比2006年上涨了29.4%,比2007年上涨了9.3%,而且玉米的价格还呈上涨趋势。豆粕的年均价格分别是2.58元、2.97元和4.10元,2008年比2006年上涨了55.43%,比2007年上涨了35.0%。在我国养猪生产中,饲料的费用占到总费用约70%,饲料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者成本的持续上涨。
饲料价格高涨将是长期的,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的潜力有限,尽管我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制定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采用各项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粮食产量年年增长,2007年玉米产量达到1.52亿吨,但是相对于需求的增长仍显得不足。在我国全部玉米产量中,大约只有3000万吨左右用于养猪。为缓解玉米供求紧张状况,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控制玉米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但仅靠3000万吨玉米是无法通过规模化饲养6亿头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信息表明,2007年用作饲料的稻谷大约1700万吨,小麦1500万吨。即使如此,也不能满足6.5亿头出栏猪的饲料需求。为降低养猪生产对饲料供给的压力,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无效生产天数,开展品种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控制疾病影响,发挥高产性能等。不仅饲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水电成本、疾病控制、环境保护等成本都在大幅度上涨,因此当前养猪生产的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但是养猪产业一定要发展,为实现顺利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从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控制无效费用。当生猪期货上市后,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套期保值或提前锁定利益,也可以利用价格发现功能,预测未来的供求关系,适时调整产业规模,避免价格波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过度影响。
(2)养猪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我国的规模养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为解决城镇居民的肉食品供给而兴起的,当时建设的猪场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水冲生产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主要影响是臭气和粪尿污水排放,由于养殖数量增多、处理条件(土地)不足,因此养殖场粪污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一些距离城市较近的猪场正在重新选址,搬迁到比较偏远的地区或山区,一些污染物处理达不到要求的猪场将进一步改造设备,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治理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则有三个;
一是通过革新工艺实现粪尿污染物减量,主要做法是变传统的水冲工艺为人工干清粪,然后将粪便堆积发酵,污水再做进一步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排出口的COD达到400毫克/升,5日BOD150毫克/升),采用这个方法可以从总量上减少粪污的数量,这项工艺已经被多数养猪场采用,但需要从工艺上解决效率问题。
二是资源化利用,主要是利用粪便生产沼气,既可以解决氨氮的臭气问题,也可以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需求。采用沼气技术通常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如猪-沼-果、猪-沼-藻(萍、猪-沼-草模式等,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采用沼气技术相对比较广泛,政府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民支持。
三是生物无害化处理。在缺乏足够土地消纳粪尿的地方采用技术工艺,对粪尿污水排出物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用来生产有机肥料,液体部分通过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降低其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排出物的总养分含量,实现达标排放。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养猪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三种处理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包括基本建设费用、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等),因此加大养殖产生成本。
当前在我国养猪生产中,采用发酵床技术解决粪尿污染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该技术是把猪饲养在添加了微生物的厚垫料(床)上,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消化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养猪场消除了臭气,粪尿被消化,无污染物排除猪舍外,因此对环境不构成影响,该技术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在试验示范性推广。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络东酵素,效果很明显;另一种是使用土著菌发酵,还在摸索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在饲养生猪三年之后,发酵垫料的安全利用处理。在福建、山东、江西、湖南、东北等地的试验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3)养猪生产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疫病影响,疫病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顺利发展障碍
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大量国外引种,我国猪病日益复杂。自1996年发生蓝耳病之后,传统疫病非典型化、多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已经成为困扰养猪生产发展,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本障碍。解决猪病问题成为养猪企业最大的难题,养猪企业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革新生产工艺、免疫检测、预防性用药等技术控制疫病影响。2006年全国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给养猪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猪的存栏数量和出栏数量都发生减少,并带来了全国范围生猪和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由此可见疫病对行业的顺利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现代养猪生产必须是可控的,控制的难点在于疫病的不确定性和新病威胁,发展养猪生产必须对猪病保持高度警觉,采用科学的办法控制疫病的流行。基于动物防疫法的要求,严格有效的源头管理、流通管理和免疫管理是必须的。从科学的角度,控制疫病必须有效扑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免受传染,也就是切断传染锁链,切实转变仅仅依赖疫苗和药物控制疫病的观念,减轻疫病对养猪生产安全的威胁,提高养猪生产的整体水平。
实现源头管理第一是对种猪场的管理(日常的监管和出场监督),确保出场种猪健康,不对下游猪场构成感染威胁。源头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发生疫病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第一病例的信息,及时采取扑杀措施,扑灭传染源控制扩大传染。实践中,只有猪场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第一病例的信息,因此要建立鼓励猪场主动、及时报告疫情的机制,建立这种机制的核心是猪场能够得到通过报告病例信息得到好处,或者疫病管理部门能够组织专家把病猪治愈,或者在确要扑杀染疫猪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否则,猪场不会主动报告疫情,甚至还可能销售病猪。
与源头管理的同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流通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解决生猪和种猪生产性跨省区流通可能带来的疫病传播,在指导思想上,尽可能减少活猪和种猪生产性跨省区流通,提倡以省(区域)为基础建立繁育体系和育肥猪自给自足,在个别调剂余缺时,坚持制成品的流通,同时完善检疫监督,包括输出地的源头检疫管理,这对切断传播途径是必须的。
对疫情的控制影响全行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统筹安排,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养猪生产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对疫病控制的支持力度,将对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用市场化机制解决价格波动迫在眉睫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养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实行市场机制,由市场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个别生产者无法得到需求的确切信息,而个别生产者也无法通过调节本场的生产规模而影响市场的供求,因此价格波动就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而且这种波动对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养猪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因此当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通过政府资金支持生产环节,短期可能有效果,但是对行业发展来讲,更需要由市场进行调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市场的价格几经波动,每次价格波动,长时期持续的低价,都引起行业的无限关注,研究减轻波动的方法,从市场角度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基本途径之一是与建立与生猪现货交易并行的期货交易市场。
三,解决我国养猪生产剧烈波动的措施和对策
1,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国外的所有猪种我们全部有引入,配套系引进的也很多,国内还有许多性能优秀的地方良种,如何将大量引进的外种与地方良种配套生产和供应时常需要的子猪,需要专家和种猪场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2007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种猪约有3000多头,今年预计在4000头以上,大量引进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个体,遗传性状也很难稳定。
我们从国外引进种猪、设备、生产工艺的同时,引进了现代化的养猪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养猪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回顾30年的历程发现,在现代化养猪生产技术中,无论品种育种、繁殖饲养、营养与饲料、设备设施、疾病控制等,缺少我们的自主研发并在产业发展中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技术,因此我们整体的生产水平还不高,比养猪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差距还是很大,丹麦是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国家,2007年丹麦饲养的100多万头母猪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商品猪25头,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每头母猪生产不到14头育肥猪,可见差距是非常大的,这种差距表现在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差距,实际体现了行业竞争力的差距。
技术创新包括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为实现技术创新,企业都要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企业长期发展服务。
2,以生产模式创新为基础,认真解决发展道路问题。
我国养猪生产将长期坚持规模和散养的两种模式,以大农场式的一条龙生产集团,和以养殖小区为特点的适度规模的饲养方式将是发展的主流;小规模的专业户和兼业户适合山区经济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不同规模的养殖水平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技术。
3,以日粮配方创新为手段,继续解决饲料粮的短缺问题。
我们现在的猪饲料配方是北美的模式,以玉米和豆粕为主,对玉米的依赖性太强,玉米生产是我国的供应不足,从北方要运输到南方成本太高,要充分利用南方的早稻和中部地区生产的小麦,研究新的配方。我国南方的青饲料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减少对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4,以种猪疫病净化为重点,彻底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建国初期,条件那么艰苦,交通不便,手段落后,老一辈兽医工作者消灭了长期流行的牛瘟病;现在各种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一种疫病也没有消灭,应该很好的反思!种猪场的疫病不能很好的净化,销售种猪也就是传播疫病;我们的商品猪更是跨区域运输,危险性更大!只有将疫病传播的这两条途径阻断了,疫病的有效控制就能成功。
5,以保证猪肉安全为突破,严防不合格猪肉流通
近年来,打击瘦肉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农牧部门积极的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要看到打击的长期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过去的苏丹红事件、孔雀石绿事件,近期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导致全国有5万多名儿童受害,乳业三具头企业榜上有名!有经济学家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国家企业的信誉和广大奶农的损失如何计算?这些事件警示我们要继续对那些害群之马必须进行严厉打击,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秩序。在养猪产业,要坚决打击“一精一素一水”(即:瘦肉精、抗生素、注水肉)的不法活动,企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病死猪一定要作到无害化处理,坚决杜绝进入食品领域。
6,以生猪期货经济为杠杆,创新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在生猪养殖方面,已经从信贷、保险、股票等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有所创新,期货是新的品种,中国畜牧业协会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对生猪期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全国部分城市和生猪主产区进行了推介和模拟交易,在行业中开展了期货知识培训普及活动。
期货是未来某个时间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是交易双方达成的未来某时间交割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以合约形式体现。这其中重要的是价格,因为交易双方都不知道未来的价格,确定价格就成为核心问题,但价格一定表现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可以接受的度。参与期货交易的主体不仅有交易双方,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期货经纪公司,这些参与者共同成为该合约的利益攸关人,其中的卖买双方根据对成本控制情况和利益期望,通过期货锁定利益,经纪公司基于各自对市场的理解和价格的把握交易合约谋求利益。
在期货机制作用下,有更多的人研究市场的变化,分析供求关系的走向,通过价格这个无形的手,指导生产者理性地组织生产,减轻盲目性,市场化地规避价格低迷的风险。生猪期货对大多数养猪企业是一个新事物,也很陌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期货知识,不断认识期货市场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了解并掌握国家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充分地运用期货市场功能规避、化解价格风险,经营企业的发展。
四,对2009年的发展预测和展望
今年9月美国纽约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全球国家动员近2万亿美元进行救市,金融危机极有可能演变为世界性的经济大衰退。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
明年养猪生产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挑战,由于生产的快速发展(母猪存栏总数量增多),生猪价格将持续回落,而饲料价格将持续高价位,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信息表明,2009年玉米价格1800元/吨,豆粕价格3500元/吨,养猪生产盈利空间压缩,影响生产发展的疫病控制难度加大,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因此希望各位会员和企业,针对本企业的实际问题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水平,争取更好的成绩。我赠送养猪业同仁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认真做好本企业的事情,为我国养猪业的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在筹办这次会议的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养猪协会、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种猪测定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大连商品交易所、中牧股份公司等企业的积极赞助,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和全体代表再次表示感谢!
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会员和代表身体健康!
2008.10.18武汉(作者: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锋)
- 2012-10-11农业部公布2012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
- 2012-10-10增城整治猪场25问:不整治损害绝大多数群众利益
- 2012-10-065000万头总规模种猪公司诞生
- 2012-09-27广东清远养猪协会成立六周年
- 2012-09-26山东俩黑心商户猪饲料掺滑石粉被判刑
- 2012-09-21珠海生猪主要供港澳 本地消费七成靠外采
- 2012-09-19广东省农业厅组织专家论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 2012-09-19广州增城划定生猪禁养区 1800多家猪场需撤离
- 2012-09-10果汁企业汇源集团或将利用温氏畜禽粪便种果树
- 2012-09-10广东肇庆市4个生猪调出大县获奖2300多万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