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广东养猪 > 正文

谁搅得猪肉价格上蹿下跳?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7-10-22 15:33
  • 编辑:GDPIA
  • 来源:
  • 评论
“只要是养猪的,绝大多数在亏本,有的养殖户连老本都填上了,亏得脸都绿了!”对于2006年六七月份生猪市场的这场“浩劫”,“呛了水”的苏州养殖户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忘记。

  然而,仅仅时隔一年,今年的生猪养殖户们却都换了一副表情,换了一种心情,也换了一种口气:

  ——“今年养猪,傻子都能赚钱!”

  对于在猪圈里掘到了金的养殖户们来说,今年七八月份的“黄金岁月”也将是一种永久的回忆!

  同样是养猪,仅仅相差一年时间,市场却已阴阳两重天。去年年中,苏州市场外来白条肉的批发价在4元/500克,今年7月份,这个价格几乎翻了一倍。猪肉的价格绝大部分取决于生猪供应量的多少,养殖户亏与赚之间的天壤之别,正是农产品“多啦多啦少啦少”最典型的印证。

  大赚大亏,周期一年半

  养猪业业内对猪肉的价格波动有一个共识,涨与跌之间一般一年半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恰与培养母猪、生产苗猪到商品猪上市的一个完整周期同样长。

  养一头猪到底是亏是赚,国内养殖业有一个公认的计算方法:卖1公斤猪肉(毛重)可以买多少公斤饲料,(由于玉米在猪饲料中占比超过一半,因此这里的饲料通常指玉米)。这个比例为1:5.5时,养猪基本能保本,管理得好,还稍有赚头;这个比例为1:5时,养猪就要亏本,比值越大则亏得越多。

  在市畜牧兽医站,有关负责人先给记者回顾了苏州养猪业经历的几个周期。 1997年是国内养猪业的“黄金期”,那时候的猪肉饲料比达到了1:7,养猪大赚。由于养猪所需的基础设备要求并不高、成本也不算大,只要搭几间平房,通水通电,捉上几十头苗猪,一个小型的养殖场就可以开张了。那时候,许多外行纷纷改行养猪,不少“行情不好”的建筑老板也走进了猪圈。一时间,苗猪走俏、饲料看涨……一系列“连锁反应”随之而来。

  1998年,市场肉价开始大跳水,与整个养猪业相关的产业其降价反应却相对滞后,由此带来养猪业的大亏损。“建筑老板”们还没试出水深水浅来就被“呛”得“上岸”。

  很多“半路出家”的养殖户撤退后,生猪存栏量大大缩减。1999年,市场猪肉价格又开始回暖。然而“血的教训”并没有让很多人彻底死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如此周而复始。

  2005年底开始的最新一轮肉价滑坡一直走到去年年中终于显出了“谷底”。2006年,“亏得直跳脚”的养殖户们又开始纷纷宰杀母猪,有的甚至将刚刚出生的苗猪直接扔掉。今年,养猪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7月份猪肉价格冲到了顶峰,看着从去年一直坚挺到现在的养殖户们大把赚钱,很多中途撤退的养殖户懊恼不已。

  涨跌,关键在把握市场

  猪肉价格尽管会跌到养殖户直跳脚,也会涨到养殖户恨不能像吹气球一样养猪,但是,涨与跌之间隐藏着必然的经济规律。亏与赚,关键看养殖户如何把握。

  据介绍,一般养一头母猪需要7到8个月左右,母猪怀胎一般是4个月,从苗猪到养成商品猪的过程大约需要半年。这个周期也大约是一年半左右。同样长的周期,如何让猪肉价格涨跌的周期与商品猪饲养的周期实现完美对接,对此,众多养殖户们一直孜孜以求。

  养了十几年商品猪、有着丰富经验的养殖大户陆素伟说,对于一些规模不大、专业性不强的养殖户来说,也许反其道而行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选择在很多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的时候,开始培育新的母猪,如此,至少能抓住下一轮猪肉涨价的周期赚一把。但如此养猪,多少有点投机取巧,就像买股票一样,谁能预测将来的市场究竟会有何风浪?

  “尽管有规律可循,但对很多‘小来来’的养殖户来说,一年赚、一年亏,5年下来搓搓手的大有人在。”陆素伟说:“养猪要赚钱,关键还是要上规模。” 

  相城区养猪大户蒋小弟有一个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上万头。养了十几年的商品猪,即使在去年肉价跌到谷底的时候,蒋小弟感觉自己也没亏过本。他自己总结出了一个让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五自法宝”,即自繁、自养、自宰、自销、自配料。他说:“猪肉产业链中,亏本的一般在养殖环节,销售环节不管市场如何千变万化始终是有利润的,只是多少的问题。”他介绍,一般一头猪在小刀手手上至少能产生100元的利润,多的时候甚至有两三百元。“把销售一环抓在了自己手上,养殖环节亏一点也能填补上。”

  自宰、自销的前提是要养殖上规模,不然建宰杀场、付摊位费的成本就足以让养殖户直不起腰来。“还有一点很重要,养殖场上规模后,一般都会自己培育苗猪,自己育苗,就等于把第一道利润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上,风险也由此大大降低。”

  据统计,苏州目前年出栏生猪约140万头,存栏母猪约5万头,按照一头母猪年繁20头仔猪计算,全市商品猪自繁自育的比率约70%左右。“这个比率并不高,比周边许多城市都低。”市畜牧兽医站站长吴文忠说。此外,目前我市50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占比也不高,约72%。在这样的现状下,“想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很多,但是受限也太多,比如环保问题、用地问题。”

  作为本地一大品牌猪肉的经营者,苏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雪根说,苏太企业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中也遇到了不少“瓶颈”。黄雪根希望,政府部门能专门划定允许养殖的相对固定的区域,让养殖户能放手发展规模养殖。养猪业是弱势产业,很多养殖场配套了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却用不起。养殖户们希望,在环保处理上,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扶持。此外,不少养殖户还希望能有一个中介,让生猪养殖与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联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既可合理利用资源,又能节约粪便的处理费用。

  在采访蒋小弟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就在当天,他所在的当地镇政府已经表态,要在周边规划建一个相对集中的生猪养殖场,养殖场拒绝餐饮下脚料进场,生猪疫苗将全部由当地兽医部门统一配备、统一注射。

  养殖户博弈小刀手

  生猪养殖到猪肉上市的全过程,养殖户和小刀手是整条产业链中的绝对“主角”,两个关键环节,其命运却是大相径庭。

  业内有这样的分析:越是猪肉跌价、养殖户大亏的时候,小刀手的赚头越大;越是猪肉涨价、养殖户赚钱的时候,小刀手越是没有油水。生猪价格低时,往往是市场生猪供应量较大的时候,这时候,小刀手拼命压价,为了将手上的生猪尽快出栏,养殖户不得不“忍痛割爱”。猪肉跌价时,吃肉的人往往会随之增加,小刀手们手上出去的肉越多,赚的就越多。

  市场肉价与生猪价格的衔接往往有一个时间差,生猪价格大跌,市场肉价的调整往往较滞后。这个时间差,就是小刀手们的“快乐时光”。在猪肉价格猛涨的时候,养殖户将生猪放在圈里捂一捂,就意味着生猪价格往上涨。价涨得越高,吃肉的人越少,小刀手们就越头晕。

  苏州人一年吃猪500万头

  市畜牧兽医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年消费生猪500万头左右,其中自产约140万头,是个典型的猪肉消费型城市。

  苏州城区居民吃的猪肉大多来自浙江、湖南等地,其中浙江肉占了猪肉总量的70%左右,湖南肉占到20%左右。

  尽管如此,苏州每年还有30万到40万头生猪外销,目的地主要在浙江等地的农村市场。外销猪大多是养殖周期在九至十个月,毛重达100多公斤的大肥猪,供浙江山区农民、出海渔民等猪油需求量大的居民食用。

  苏州市场的肉价一般由外来生猪“说了算”,但在全国市场大流通、大循环的条件下,各地肉价相差不大,地区之间的肉价调整最多会有一两天的时间差。

  好肉不一定能卖好价

  目前,苏州市场上饲养和宰杀的生猪主要有三种,即一洋一土的二元猪、二洋一土的三元猪和纯种洋三元猪。二元猪通常被称为“草包猪”,流着一半苏州本地优质猪种的血液,因此,肉质最好,但在市场上却最不受“欢迎”,卖不出好价。这完全取决于小刀手们手上的这把刀。

  小刀手们通常喜欢挑出肉率高、瘦肉多、看起来卖相好的猪肉卖,洋三元猪种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小刀手们的“口味”。因此,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猪肉就是洋三元猪。洋三元在小刀手那里一抢手,生猪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生猪价格将市场上洋三元猪肉的价格抬了起来。其实,猪肉中就数洋三元的肉质最次,但偏偏价格最高。

  从养殖角度讲,洋三元的饲料回报率比二元猪高得多,且生长速度快很多。同样的人工、同样的饲料,洋三元能养到100公斤毛重,有一半太湖猪血统的极品苏太猪只能养到70公斤毛重。宰杀时,洋三元出肉率在70%左右,苏太猪却只有60%不到。所以,本地养殖户多选择养殖洋种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