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如何走出波动“怪圈”?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04-28 23:43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江西日报
- 评论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我省生猪养殖户亏损的多,赚钱的少。在高成本压力的制约下,一些农民和养殖户认为养猪“无利可图”,收益不稳,在考虑如何尽快“调头转行”。生猪生产面临的不利局面,对稳定和发展畜牧业、解决“三农”问题,可谓是一个“直面冲击”和“严峻挑战”。
生猪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养殖户如何规避风险、重建信心,真正走出“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周期波动“怪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采访了一些养殖场(户)和省农牧部门的有关专家,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分析和建言。
市场定价权,让肉价更坚挺
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涨跌,不但让消费者感觉不习惯,更让养殖户和经营户感觉肉价走势难以捉摸。
养了10多年猪的南昌金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贤跃,对于生猪市场依然看不明白。这位年饲养母猪2000多头、年出栏三元杂交肉猪2万多头的老板摇头叹息:“年前的毛猪价格每公斤还有10多元钱,现在连10元都没有了。一头猪要亏100多元。养猪就像炒股,那起伏不定的价格好像是股市K线图一样,捉摸不定,我实在是看不懂,赚钱和亏本,完全靠运气。价格再不止跌,我就要卖母猪了。”
“很多人以为养猪很容易,其实养猪比办一般工业企业还要难,是个高风险行业。”不少养殖户都有这样的感触。
实际上,猪肉价格的涨涨跌跌,只是目前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从某种程度上讲,肉价之所以如此脆弱,经常陷入涨跌“怪圈”,与养猪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很大关系。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人士分析说,我省大多数养殖场(户)养殖的生猪品种、品质大同小异,只能根据局部地区短时间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安排生产,没有市场定价权,这就难免陷入“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怪圈。
突围从何起步?江西银河杜仲公司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江西农大、湖南农大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他们经过多年研发,培育出了“格林米特”猪肉(GREEN-MEAT-绿色肉的英文谐音)。经农业部肉及肉制品检测中心检测,“格林米特”猪肉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主要指标都远低于国家标准,17种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猪肉高20%,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全国活体猪绿色食品A级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格林米特”猪肉在上海每公斤卖价高达44元仍供不应求。有关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省年均饲养1000万头“格林米特”生猪,将比饲养普通生猪增收50亿元产值。
“格林米特”猪肉无疑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市场生猪供应多了,自然价格就跌;同质化的生猪多了,就没有市场定价权。养猪要有奔头,就得养更优质更健康的猪。掌握了市场定价权,生猪生产才能走出3年周期波动怪圈。
拧紧利益链,规避养殖风险
也有养猪户在这次降价潮中未受到影响。芦溪县银河镇邓家田村农民龙启满介绍,今年以来,他养猪赚了10多万元。
这个半路出家的养猪户,2009年加入了邓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龙启满说:“加入合作社,养猪就变得省心省力了,交部分押金,合作社负责统一提供猪仔、饲料、技术和防疫,合作社定了最低收购价,保证养殖户每头猪有100多元的利润。”
龙启满所说的,就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邓家合作社负责人说,多年来,养殖场(户)面临高利润时,蜂拥而进;面临亏损时,一起退出。多年来,由于不具规模的散养户缺乏预见性,在猪价高涨时,一窝蜂地加入到养猪的行列,直接后果就是供过于求,猪肉价格下降。而一旦猪肉价格下降,很多养殖户开始亏钱,于是就很快缩小养殖规模,或者直接割肉离场,从而导致新一轮的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上涨。
资金必然是逐利的。因此,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就了猪肉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认为,让猪肉价格走出“怪圈”的途径之一,就是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之路。合作社通过分离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现分工分业。在整个体系中,养殖户就像是生产车间,只要按照生产技术和流程来养猪,规避了投资与养殖风险,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互不联系的粗放型生产经营状况,养猪就能稳赚。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但利益链松散。当猪价高时,公司就拼命收购生猪,而当猪价下跌时,就不收。许多养猪户呼吁,龙头企业在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中,应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收购保护价,进一步拧紧“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新型利益链。重要的是,各地要着眼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标准生产、生态养殖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养殖户进一步提高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这样才能使生猪生产走出难以走出的周期波动“怪圈”。
“吃干榨尽”,提升生猪附加值
在起起伏伏的生猪市场里打滚了多年的徐平平算是看明白了:“养猪要想赚大钱,非得建屠宰场、加工厂,将生猪‘吃干榨尽’,延长产业链、提升猪肉附加值。”
徐平平是江西绿丰生态农业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说,搞好生猪深加工,就能走出养猪“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3年周期,因为猪肉可加工成冷鲜肉、火腿肠、肉制品等多种产品,产品既保鲜,又增值,企业就不必担心生猪价格下跌了。
资料显示,生猪屠宰后分割成五花肉、排骨等,比统装肉增值25%至125%,猪肉精深加工成肉制品后可增值60%至80%。
显而易见,将生猪“吃干榨尽”,就能实现养殖场(户)养猪有盈利、猪肉通过加工增值的“双赢”。以江西博莱集团为例,2009年,该集团投资1.12亿元兴建了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的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万吨冷鲜肉及肉制品的生产能力,当年新增销售收入5.12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在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下跌的风潮中,这家集团联盟的1000户养猪户都稳稳当当赚到了钱。
从现阶段看,全省生猪屠宰加工发展滞后。目前,全省兴建了南昌国鸿、新余润合、九江博莱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和吉安思倍得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等4条规模化生猪屠宰加工线。另外,正邦集团100万头、天津宝迪200万头、泰和和泰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及江苏雨润集团分别在东乡县、龙南县建设的60万头和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去年,我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700万头,同比增加150万头。客观地说,这一屠宰加工能力与我省年生猪出栏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要将生猪‘吃干榨尽’,关键是政府和有关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江西银河杜仲公司董事长张黎明直言,为提高“格林米特”猪肉附加值,他们拟新建30万头屠宰加工厂,因企业缺乏资金,项目迟迟不能动工。他认为,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要从企业用地、财政补贴、资金奖励、贷款贴息等多方面加大对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应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可采取政府出台产业政策,并帮助企业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将生猪“吃干榨尽”的进程,尽快推动生猪生产走出周期波动怪圈,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确保市场供应。
生猪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养殖户如何规避风险、重建信心,真正走出“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周期波动“怪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采访了一些养殖场(户)和省农牧部门的有关专家,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分析和建言。
市场定价权,让肉价更坚挺
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涨跌,不但让消费者感觉不习惯,更让养殖户和经营户感觉肉价走势难以捉摸。
养了10多年猪的南昌金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贤跃,对于生猪市场依然看不明白。这位年饲养母猪2000多头、年出栏三元杂交肉猪2万多头的老板摇头叹息:“年前的毛猪价格每公斤还有10多元钱,现在连10元都没有了。一头猪要亏100多元。养猪就像炒股,那起伏不定的价格好像是股市K线图一样,捉摸不定,我实在是看不懂,赚钱和亏本,完全靠运气。价格再不止跌,我就要卖母猪了。”
“很多人以为养猪很容易,其实养猪比办一般工业企业还要难,是个高风险行业。”不少养殖户都有这样的感触。
实际上,猪肉价格的涨涨跌跌,只是目前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从某种程度上讲,肉价之所以如此脆弱,经常陷入涨跌“怪圈”,与养猪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很大关系。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人士分析说,我省大多数养殖场(户)养殖的生猪品种、品质大同小异,只能根据局部地区短时间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安排生产,没有市场定价权,这就难免陷入“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怪圈。
突围从何起步?江西银河杜仲公司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江西农大、湖南农大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他们经过多年研发,培育出了“格林米特”猪肉(GREEN-MEAT-绿色肉的英文谐音)。经农业部肉及肉制品检测中心检测,“格林米特”猪肉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主要指标都远低于国家标准,17种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猪肉高20%,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全国活体猪绿色食品A级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格林米特”猪肉在上海每公斤卖价高达44元仍供不应求。有关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省年均饲养1000万头“格林米特”生猪,将比饲养普通生猪增收50亿元产值。
“格林米特”猪肉无疑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市场生猪供应多了,自然价格就跌;同质化的生猪多了,就没有市场定价权。养猪要有奔头,就得养更优质更健康的猪。掌握了市场定价权,生猪生产才能走出3年周期波动怪圈。
拧紧利益链,规避养殖风险
也有养猪户在这次降价潮中未受到影响。芦溪县银河镇邓家田村农民龙启满介绍,今年以来,他养猪赚了10多万元。
这个半路出家的养猪户,2009年加入了邓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龙启满说:“加入合作社,养猪就变得省心省力了,交部分押金,合作社负责统一提供猪仔、饲料、技术和防疫,合作社定了最低收购价,保证养殖户每头猪有100多元的利润。”
龙启满所说的,就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邓家合作社负责人说,多年来,养殖场(户)面临高利润时,蜂拥而进;面临亏损时,一起退出。多年来,由于不具规模的散养户缺乏预见性,在猪价高涨时,一窝蜂地加入到养猪的行列,直接后果就是供过于求,猪肉价格下降。而一旦猪肉价格下降,很多养殖户开始亏钱,于是就很快缩小养殖规模,或者直接割肉离场,从而导致新一轮的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上涨。
资金必然是逐利的。因此,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就了猪肉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认为,让猪肉价格走出“怪圈”的途径之一,就是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之路。合作社通过分离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现分工分业。在整个体系中,养殖户就像是生产车间,只要按照生产技术和流程来养猪,规避了投资与养殖风险,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互不联系的粗放型生产经营状况,养猪就能稳赚。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但利益链松散。当猪价高时,公司就拼命收购生猪,而当猪价下跌时,就不收。许多养猪户呼吁,龙头企业在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中,应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收购保护价,进一步拧紧“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新型利益链。重要的是,各地要着眼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标准生产、生态养殖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养殖户进一步提高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这样才能使生猪生产走出难以走出的周期波动“怪圈”。
“吃干榨尽”,提升生猪附加值
在起起伏伏的生猪市场里打滚了多年的徐平平算是看明白了:“养猪要想赚大钱,非得建屠宰场、加工厂,将生猪‘吃干榨尽’,延长产业链、提升猪肉附加值。”
徐平平是江西绿丰生态农业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说,搞好生猪深加工,就能走出养猪“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3年周期,因为猪肉可加工成冷鲜肉、火腿肠、肉制品等多种产品,产品既保鲜,又增值,企业就不必担心生猪价格下跌了。
资料显示,生猪屠宰后分割成五花肉、排骨等,比统装肉增值25%至125%,猪肉精深加工成肉制品后可增值60%至80%。
显而易见,将生猪“吃干榨尽”,就能实现养殖场(户)养猪有盈利、猪肉通过加工增值的“双赢”。以江西博莱集团为例,2009年,该集团投资1.12亿元兴建了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的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万吨冷鲜肉及肉制品的生产能力,当年新增销售收入5.12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在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下跌的风潮中,这家集团联盟的1000户养猪户都稳稳当当赚到了钱。
从现阶段看,全省生猪屠宰加工发展滞后。目前,全省兴建了南昌国鸿、新余润合、九江博莱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和吉安思倍得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等4条规模化生猪屠宰加工线。另外,正邦集团100万头、天津宝迪200万头、泰和和泰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及江苏雨润集团分别在东乡县、龙南县建设的60万头和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去年,我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700万头,同比增加150万头。客观地说,这一屠宰加工能力与我省年生猪出栏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要将生猪‘吃干榨尽’,关键是政府和有关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江西银河杜仲公司董事长张黎明直言,为提高“格林米特”猪肉附加值,他们拟新建30万头屠宰加工厂,因企业缺乏资金,项目迟迟不能动工。他认为,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要从企业用地、财政补贴、资金奖励、贷款贴息等多方面加大对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应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可采取政府出台产业政策,并帮助企业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将生猪“吃干榨尽”的进程,尽快推动生猪生产走出周期波动怪圈,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确保市场供应。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声明: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广东养猪信息网”的文、图、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如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的稿件,请注明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本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若资料与原文有疑,请以原文为准。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阅读:
- 2012-10-16生猪行业供求“两张皮” 加剧“猪周期”波动
- 2012-10-13今年低迷难改 拼耐力的时候到了
- 2012-10-11杀猪匠被生猪撞伤起诉猪贩卖猪人索赔
- 2012-09-25生猪存栏量高位 猪周期见底无期
- 2012-09-24广东温氏集团投资15亿元 生猪养殖项目落户淳化
- 2012-09-17生猪合作社成畜牧产业发展“新引擎”
- 2012-09-14骗走31头生猪钱赌博输得精光 无力偿还东躲西藏
- 2012-09-10生猪市场价格走低,有机猪“脱颖而出”
- 2012-09-10院士陈焕春:我国生猪养殖业需解决五难题
- 2012-09-10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在华中农大成立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