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猪业杂谈 > 正文

“公司+农户”模式 催生行业业产能过剩?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05-14 23:28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模式遍地开花,人人都难退出。做长产业链、扩张规模已经不能持续赢利

  编者按 “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了传统养鸡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养鸡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在养鸡业中,该养殖模式已成为主流。

  然而,从2008年开始,三黄鸡行情持续低迷,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亏损期,到目前已亏损整整11个月,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之最,亏损幅度也远远大于2004年禽流感时期。在这种行情之下,不管是受合同保障希望规避市场风险的农户,还是依赖这一模式迅速扩张的公司,都无法独善其身。低迷的行情已经成为“公司+农户”不能承受之重。

  开平是传统养鸡大市,全市三黄鸡的存栏超过2000万只。相比于其他地方,开平的“公司+农户”模式可谓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市有10多家养鸡公司,这些公司的存栏量占全市总量的90%以上,散养户在当地几乎消失。这也让开平成为观察“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最好标本。

行情低迷,公司农户都不妙

  “最近的日子是养鸡十年来最不好过的。”面对一年多来持续低迷的行情,黄永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所在的开平市玉林参皇养殖有限公司是江门市最大的养鸡公司,副董事长黄永禄也是江门禽业协会的会长。最近几个月鸡价都徘徊在6.8元/斤,公司连续多个月没有利润乃至亏损,这是成立10年来从未有过的。

  黄永禄在养鸡业也算见过大世面,当年禽流感的时候,公司也曾严重亏损,他都没有怕过,可眼下却有些心慌。“当年亏损是短时间的,疫病控制之后,由于鸡存栏量减少,鸡价必然回升,亏多少肯定都能赚回来。”然而眼下的亏损不同以往,“整体出栏量大大供过于求,如果不加以控制,鸡价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回升的希望。”

  据了解,开平10多家养鸡公司,近5个月来全部出现严重亏损,大部分养鸡公司虽然没有停产关门,但也是苦苦支撑。

  春茂公司的余经理认为养鸡出现亏损的原因,首先是饲料价格“疯涨”。据他介绍,养鸡的主要饲料是玉米,玉米的价格一年多前是1400元/吨左右,现在已涨到超过2000元/吨,升幅超过40%。另外,养鸡所需的其他维生素、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价格更是涨得离谱,上涨了1倍以上。饲料支出占养鸡成本的60%,因此饲料疯涨吃掉了养鸡的大部分利润。

  其次是肉鸡消费锐减。金融海啸让大量企业生存艰难,工人失业,相对应的消费市场也随之萎缩。据了解,开平当地企业食堂去年进鸡量锐减80%以上,江门市不少中高档饮食业客流量减少30%-50%。

  公司亏得厉害,受到合同保护的农户也未见得就能稳赚不赔。养殖户潘先生就投诉了公司坑农户的一些手段。公司与农户合作时,公司方往往会通过饲料营养成分比控制鸡的成长速度,以此应对市场。按照合同规定,项(母)鸡一般106天可以出栏,均重在2.7斤。但他发现,项鸡养到110天就不长肉了,超期更是一元的饲料只能长几毛钱的肉,养得越久亏得越多。不过,公司超过期限才收鸡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服务部说一声没客户,养户就要乖乖继续赊饲料。

  潘先生反映,按5000只鸡的养殖规模,每天要投入20多袋饲料,按合同规定每袋119元计,养户每天要亏800多元。更有甚者,公司通过变更饲料配方改变鸡的料肉比,养殖户每只鸡本来按合同可以赚2元,只要料肉比从正常的3.8上升到4.3,利润就完全被多消耗的饲料吞噬了。“表面上看,合作户比散户处境好,至少不亏本。但实际上,饲料都是公司提供,公司可以通过饲料从农户身上刮取利润,减少自身亏损,农户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

企业生存,纷纷做长产业链

  “存栏实在太多了。”恒丰农牧的黄劲松经理一肚子苦水。他认为成本提高固然影响很大,但供大于求才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从2004年开始,他眼看着当地的养鸡公司从两三家发展到十几家,其中有不少是从饲料厂和种苗厂发展过来的。

  金海和养殖公司在开平有90万只的存栏量,就是海和饲料公司在一年多前成立的。该公司的黄定邦经理认为,饲料厂进入养鸡业也是顺应市场发展的无奈之举。开平当地的农户基本被养鸡公司所占领,单独的散户已几乎不存在。要做这些农户的生意,就必须通过养鸡公司。部分养鸡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开始使用自配料,只对外收购原料。即便仍有部分公司对外购买饲料,可是由于饲料赊销非常严重,与养鸡公司合作会给饲料厂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

  黄定邦举例说,像科泽公司一个月需要约5000吨饲料,按每吨2700元算,一个月的货款就达到1350万元,就算只赊一半,也让饲料厂难以承受。在这种背景下,饲料厂只能自己成立养鸡公司扶持农户养鸡,一方面可以抢夺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卖鸡都是现金交易,这样旗下农户的鸡出栏之后,资金就可以马上回笼,让饲料厂的资金压力大大减小。

  河东养殖公司则是由种苗厂转型而来的。公司负责人朱经理介绍,自己进入肉鸡养殖的原因和饲料厂大同小异。当时也是因为种苗很难卖,即便卖出去,也是以2元的成本卖1元的价钱。为了减少亏损,他才决定成立养殖公司招揽农户养自己生产的鸡苗。而且慢慢做大之后,他的公司也成立了自己的饲料厂。他表示,这样至少比购买成品料节省20%的成本。


  黄永禄回忆,当年自己创办开平第一家养鸡公司时,当地农户还对“公司+农户”模式半信半疑,需要公司业务员挨家挨户动员农户加入。而一旦尝到甜头,“公司+农户”模式很快被复制,新公司层出不穷。而这些新公司的投资者有两大主要来源,鸡苗场和饲料厂,正好是养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这些投资者进入养鸡行业有先天性的优势。而事实上,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之下,饲料、鸡苗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型养殖企业所挤压。要生存必须做长产业链,但一体化的养殖公司盛行无形中也加剧了行业竞争。

 扩大规模,公司才能获得利润

  黄劲松认为,养鸡行业的门槛过低,使得其他行业的人很容易参与进来,而“公司+农户”模式也很容易被模仿。“只要有钱,谁都能养鸡,反正拉到几十个农户就可以成立公司。”他还指出,当地最大的几间养鸡公司基本都来自广西,原因就是有资金优势。在广东养鸡,要贷款必须抵押房产,一般养鸡公司根本贷不到钱。而广西因为是农业大省,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扶持“公司+农户”企业的发展,公司很容易获得贴息贷款。

  不可否认,现在养鸡业产量过大,也来自于“公司+农户”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公司+农户”模式已经被一些地方政府赋予带动农户致富的政治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公司的无限度扩张。黄劲松介绍,公司做得越大越能得到扶持,“温氏的产量从去年每天60万只到今年每天80万只,市场哪承受得起啊。”他表示,自己这种小公司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生存只会越发艰难,甚至有可能考虑逐渐淡出。

  事实上,退出并不容易。“公司+农户”之所以被大量复制,与其本身制度设计框定了公司与农户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无关联。农户与公司合作,必须缴纳一定押金,并在场地、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巨额资金。通过此种方式,农户被公司“套牢”,在未收回成本之前,农户不敢轻易退出。即使无法实现利益最大,至少可以规避市场风险,“维持现状至少不会大亏,完全退出,则意味着前期投入一定无法收回。”对公司而言,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控制利润的产生和分配方式,并通过整条产业链获取利润。扩大规模是获得利润的前提,因此,即使在行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也愿死撑。在此种境况下,看似不理性的产能扩张却是公司与农户最理性的市场策略。在“公司+农户”之下,被套牢的不只是农户,还有公司。

  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农户,公司陷入恶性竞争,往往一家公司在合同中承诺给农户每只鸡1.5元的利润,另一间公司就可能开到每只鸡2元,恶性的价格战往往导致两败俱伤。而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黄永禄作为禽业协会的会长也曾多次召集各个公司的负责人开会,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控制出栏量,从而使价格回稳。然而,在会上大家口头同意,回去之后却因为“担心自己的地盘被抢”而不愿先降低产量。对于这样的僵局,黄永禄也很无奈。黄劲松则直言:“开公司的都是大老板,而且前几年行情好都赚了钱,大家都还挺得住,人人都想着过几个月行情会好起来。”

 “公司+农户”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晓明教授认为,“公司+农户”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而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是产业集聚之后产生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家禽业在整个农业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资金回收时间较短,投资者会更多地进入这个行业。

  他认为,“公司+农户”不可能解决养鸡业出现的所有问题。要解决眼下的难题,还要靠行业本身。首先,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企业运作,最好能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提供更及时的市场信息和预警。

  欧晓明认为,行业内部企业兼并不可避免,汰弱留强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由于家禽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种兼并可能会对相关的农户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单纯的兼并不适合。建立行业同盟是最好的办法,在国外,行业协会起到了很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之下,行业协会很难拥有类似国外行业协会那样的权力来制约企业。现在唯有期望企业在感受到行业危机后,真正坐下来谈合作的事,而在这时候,像温氏这样的龙头企业的表率作用也相当重要。

  黄劲松也认为,现在行业内部缺乏统一规划是问题所在。他以美国为例,当地的养鸡行业协会每年都会提前划分好所有会员公司的产量,大家一起把产量控制好,才能维持好价格。他提出建议,削减产能利用率。具体做法是,公司每卖出一批鸡,增加20天的空栏期,这样既可以避免流失农户,也可以减少20%的产量,从而稳定价格。“如果行业还不能形成共识,最后只能拼谁手里的钱多,寡头企业的趋势不可避免!”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图片新闻推荐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