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政策法规 > 动物防疫 > 正文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1-10-27 11:13
  • 编辑:admin
  • 来源:农业部网站
  • 评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去冬今春,我国部分生猪主产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仔猪死亡率较往年明显增加,个别养殖场户甚至超过50%,给生猪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直接影响了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当前已进入10月末,天气开始转冷,为帮助养殖场户改进技术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我部组织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研究起草了《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结合技术指导意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养殖场户科学饲养,加强防范,全面提升仔猪成活率,为明年生猪生产平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联系人:王健  李尚民

  电  话:010-59192839/59191865

  传  真:010-59193287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附件:

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去冬今春,受异常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生猪主产省区大范围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疫病,死亡率较高,个别养殖场户甚至超过50%,这不仅给养猪场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半年上市肥猪供给量,成为推动今年猪价上涨的因素之一。当前已进入10月份,为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现提出如下综合技术措施以供生产中参考。

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

  一、影响仔猪成活率的主要疫病及防治措施

  冬季,影响仔猪成活率的主要疫病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其中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是重点防控的疫病。养殖场户要针对仔猪腹泻的流行特点,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一)猪流行性腹泻(PED)

  病原: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水样稀粪、呕吐、脱水为特征。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均可杀灭。

  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于冬末春初寒冷季节,以11月至第二年3月发生较多。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病死率几乎100%。该病传播迅速,猪只密集的猪场数日波及全群。

  临床特征:哺乳仔猪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继而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有的吃奶后呕吐,吐出物含有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尾。不食,不愿走动,通常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厌食、腹泻,持续4~6天可自愈,但生长发育受阻。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和呕吐。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哺乳仔猪的防寒保暖,产房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二是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控制人员进出,对运输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杜绝从发生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避免引入带毒或感染的种猪。三是加强猪场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尤其是产房卫生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清除粪便及污染物、干燥、喷洒消毒剂或进行熏蒸消毒、空舍5-7天,同时应对产房的饲槽等饲喂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待产母猪进行卫生清洗后,方能进入产房。四是疫苗免疫接种。可尝试用商品化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或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一般妊娠母猪在产前1 个月进行免疫。五是发病猪场应重在切断PEDV的传播,关键在于对发病猪产房彻底进行消毒,严格采用:清洗-干燥-喷洒消毒剂(薰蒸、火焰消毒)-空舍的消毒程序,以杀灭污染的病毒。六是及时淘汰发病猪,如实施治疗,可采取对疗法,如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或给发病猪口服补液盐。

  (二)传染性胃肠炎

  病原: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呕吐、剧烈腹泻,10日龄以内病仔猪大量死亡,传播迅速,冬季多见。该病病原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有囊膜。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和紫外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低温,不耐热。在pH3的溶液和胆汁中稳定。0.03%的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季铵盐等消毒药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和鼻腔分泌物及呼气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以及车船、用具后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它猪只。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大量死亡,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损失小。猫、狗和猪场的野生鸟类以及苍蝇可传播本病。该病可见于一年四季,但以寒冷的冬季为主。在气温剧变的时候,尤为多见。

  临床特征:剧烈水样腹泻和呕吐,数日即可波及全群。哺乳仔猪突然一过性呕吐后,可见频繁地喷射状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片,腥臭。粪便初期呈灰白色,后呈黄绿色,末期粘稠。病猪严重脱水、萎顿、消瘦、被毛粗乱。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耐过仔猪因生长发育受阻而成僵猪。青年猪几乎全部发病,呈水样腹泻,个别猪呕吐、厌食。哺乳母猪呕吐、腹泻、泌乳减少,加速哺乳仔猪的死亡。妊娠母猪,偶尔可见流产。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一是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严禁从疫区引种,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二是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或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给妊娠母猪产前2月和半月分别免疫一次,可有效提高初乳抗体,保护仔猪渡过易感期。三是对发病猪群,应立即隔离病猪,全场彻底消毒。可提高发病仔猪猪舍的温度,补给充足的电解质,可投给敏感抗生素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可用抗血清喂服发病仔猪,每次10mL,连用3天。

  二、营养与饲养管理措施

  (一)母猪营养与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对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母猪采食量和泌乳量。一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母猪营养水平调控不仅需要注意蛋白质水平,能量和氨基酸水平也不可忽视。二是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饲料原料的选择应以优质和易消化为原则,避免使用适口性差或影响采食量的饲料,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三是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第一种是实行自由采食,不限量饲喂。即从分娩3天后,逐渐增加采食量的办法,到7天后实现自由采食;第二种是做到少喂勤添,实行多餐制,每天喂4~5次。四是供给充足清洁水,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一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30~40千克清洁水,其饮水器流量控制在1.5~2千克/分钟。五是减少环境应激和生产中的噪音,加强哺乳母猪的采食量疾病防御及保证哺乳母猪健康,从而提高采食量。

  (二)仔猪的饲养管理

  1.防寒保暖。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冬天猪舍要堵塞风洞,勤换垫草,保持干燥,最好在产圈内一角修建保温室,顶端悬吊150瓦~250瓦红外线灯泡,灯泡距床面40cm~50cm,随着仔猪长大,加高灯泡距床面的距离。

  2.固定乳头。固定乳头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窝仔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其固定乳头,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母乳。固定乳头时,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乳头,强壮仔猪吃后部乳头。人工辅助两三天,便可固定仔猪吃乳位置,保证仔猪均衡生长。

  3.早吃初乳。仔猪出生时,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6小时后开始下降,12小时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4.适时补料。母猪从产后5天开始泌乳量逐渐上升,20天达到泌乳高峰,30天后逐渐下降,而此时仔猪的发育却处于逐渐加快时期,单吃母乳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养分。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可避免仔猪乱啃赃物,减少下痢病患,减少死亡。仔猪出生6~7天开始诱导补料,10天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

  5.补充铁盐。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毫克铁,但100克猪乳中不足0.2毫克,不足仔猪需铁量的5%。新生仔猪出生后2~3日龄在仔猪颈部肌注100毫克铁复合制剂,以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

  6.防止踏压。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起卧时容易踩伤或压伤仔猪,特别是仔猪出生1天~3天更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采取母仔分开睡觉休息的方法,防止压死踏伤仔猪。

  7.科学断奶。仔猪断奶日龄一般都在21天~28天。在计划断奶前5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乳汁分泌,迫使仔猪吃料,减少仔猪应激。断奶后转至保育舍环境温度必须保持在24℃以上,一般断奶当天仔猪拒绝采食,第二天,仔猪因饥饿食欲猛增。在饲喂仔猪时,不可加料太多,每次只让仔猪吃八九成饱。每天最好饲喂5次~6次,间隔时间以3小时~4小时为宜。

  三、环境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很大,适宜的环境条件,猪遗传和营养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冬季,温度湿度等气候环境因素变化大,由于仔猪发育不完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环境依赖度比成年猪大,对环境要求也高。

  (一)仔猪饲养环境目标

  温度目标:初生后6小时内为35℃、1日龄~3日龄为30℃~34℃、4日龄~7日龄为28℃~30℃、8日龄~30日龄为26℃~28℃,31日龄~60日龄为24℃~26℃。

  湿度目标:仔猪理想的湿度为60%~70%,高于80%或低于50%对仔猪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换风量:产房与保育舍空气流速在寒冷季节应控制在0.2米/秒以内。

  空气:猪场及猪舍内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不能超标。一般要求氨气含量在20mg/m3以下,硫化氢不应超过15mg/ m3,二氧化碳不超过0.2%,粉尘小于1.5mg/立方米。

  光照:仔猪在50~100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下光照时间14~18小时(一盏普通日光灯挂在2.7米左右高度时,垂直下方的地面照度大概是75勒克斯)。

  饲养密度:仔猪补料间以1m2为好。断奶转入保育舍以1 m2不超过3头为度。漏缝地板条件下,10kg以下的仔猪0.11m2 /头,11~20kg的仔猪0.18m2 /头。

  (二)环境控制技术措施

  1.整修和维护猪舍。要抓紧对猪舍进行全面检修和维护,对损坏圈舍、墙壁、顶棚进行修理。为增加保温效果,开放式猪舍应搭建塑料保温棚,封堵窗户及多余的通风口,在门口挂上棉帘、草帘,把栏舍漏风的部位堵严,关闭好门窗,防止贼风进入。注意仔猪保温箱、取暖灯等保温取暖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供水管要用稻草、薄膜等材料包扎好,防止冰冻和水管破裂。

  2.提高猪舍温度。一是增加垫草。猪只大多数时间趴窝在圈舍地面,地面传导散热造成的热量损失很大,寒冷气候增加垫草,可以大大降低猪只的热量损失。20cm~30cm厚垫草保温效果相当于舍内温度提高5℃~8℃。要保持垫草干燥,垫草潮湿及时更换。对于湿度不大的地区,可用稻草、麦秸等做垫草。二是舍内加盖二层棚。南方地区猪舍建筑顶棚距离地面较高,不利于舍内保温。可以在舍内猪床的上方用塑料薄膜、防雨布、木板等材料搭建临时二层棚,根据猪只大小确定棚的高度,一般在1m~1.2m之间,以猪只撕扯不到为准。三是临时取暖、排湿措施。南方地区的猪舍一般没有固定的采暖设施,在寒冷来袭时需要临时搭建。可采用红外线灯取暖,在温度较低时,配合垫草、加盖二层棚等办法,在二层棚下用红外线灯为哺乳仔猪和保育幼猪供暖,由于成本较高,不适合大猪的供暖。或临时搭建取暖炉,可用柴油、汽油桶改造成临时取暖炉,以煤、木材或其它柴草作燃料取暖,以提高舍内温度。以薄铁皮卷筒做烟道,并在舍内架设较长的烟道,即可提高取暖的效果,又有利于降低舍内湿度。

  3.加强通风,降低舍内湿度,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寒冻天气栏舍长期处于相对密闭状态,舍内粪便应勤打扫,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降低舍内湿度,减少有害气体浓度。一是定时开启气窗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时间不宜过长,以排出有害气体为度,及时关闭气窗。二是控制冷空气流向。进入猪舍的冷空气要控制流向,不要直接吹到猪的身上。在传统的自然通风猪舍当中,通常通过屋脊和边墙上的通风口加以控制。三是保温和换气应采用较为灵活的调节方式,两者兼顾。高温则多换气,低温则先保温再换气。

  4.搞好清洁卫生,做好消毒灭源

  分娩舍保持清洁卫生、安静(勿猛惊猛吓,暴鸣暴动)、干燥、通风和适宜温度,冬季忌用水冲栏,栏床上有粪应立即清扫,时刻保持无粪便存在。扫除后,宜用拧干消毒液拖布擦干净;保育仔猪网床用水冲刷干净。

  产床使用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洗(特别注意死角)消毒。饮水槽、饮水器应定期清洗,饲养用具、桶、铲等应保持清洁,建议各猪舍用具分开。

  在大门、通道出入口设消毒池或铺垫消毒地毯,消毒药液及消毒地毯要定时更换。外来人员出入、车辆进出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5.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精心调教:仔猪转入保育舍,调教工作非常重要,固定的采食、排泄、睡觉习惯是保持猪圈小环境清洁的基础。转栏1周内要反复调教,建立仔猪条件反射,经常观察仔猪活动,采食情况、粪便状况,及时打扫,确保圈舍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增加光照:冬季,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白天可打开窗户或运动场,给仔猪或猪舍内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增强仔猪抵抗力,提高成活率。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相关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
更多>>论坛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