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还未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人们甚至期待从他口中得知今年猪肉会不会涨价。
刘永好与会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到1995年的创业初期。“那些年我什么岗位都做过,也当过会计。”在新希望落地生根后,刘永好对集团的财务管理一直十分重视。
3月7日,《中国会计报》记者在北京国际饭店专访刘永好,与这位“中国第一猪倌”分享他的财务管理经。
《中国会计报》:最近一两年常听您在公开场合谈到企业信息化问题,这是新希望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问题吗?这其中,财务信息化为集团带来了哪些变化?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重视企业信息化已经有10来年了,这期间是在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最初做得要简单很多,现在越来越好,集团下面的工厂太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总体上信息化水平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信息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集团的宏观决策,避免了以往高层对集团信息了解不够全面的弊端,其中财务当然是最重要的信息环节。集团实施财务信息化以后,最明显的改变是财务管控力度大大加强了,将财务直管落实到了每一个工厂、每一个车间,每天销售的每头猪、每只鸡、每包饲料,所有收益当天直接进入集团总账,这样一年下来可以节约财务费用几千万元,同时减少了贷款。
《中国会计报》:随着新希望集团的不断壮大,生产和管理成本是否越来越难控制?刘永好:最近几年,集团也在不断通过技术革新、运用新的操作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原料的市场价格变化很快,每隔5天,我们都要进行一次研讨,已经形成了“5日财务测算制度”,根据每5天的原料市场变化,测算生产成本,及时做好调节。
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集团确实摸索着作了很多调整。集团首先要从用水、用电、用煤等基本费用上要求集团的每个环节将成本压缩到位。然后,集团的费用经营管理小分队会到每个工厂、每个车间去检查落实情况,其作用是把已经比较干的毛巾再挤出水。
《中国会计报》:是否可以说,新希望的生产、管理成本一直呈减少趋势?刘永好:对,各项成本每年都在减少,以前刚开始做的时候,可压缩的空间很大,动一动就能减少0.1%的成本,现在越来越难了,能减少0.01%也算不错。
《中国会计报》:对于我国企业今年面临的“民工荒”,您却认为是大好事,您不担心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吗?刘永好:短期看企业是增加了用工成本,但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件好事。“民工荒”能倒逼企业为消化用工成本而加大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换代。
企业要考虑如何在增加用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竞争力。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这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让有措施、有办法的企业获得发展。
《中国会计报》:新希望在海外投资上一直做得很成功,您如何看待海外投资中的财务风险问题?刘永好:集团的海外投资一直很不错。但财务风险肯定还是存在的,海外的财务政策和法律政策不同,我们必须要适应当地的财务和法律政策,还要按照国内上市公司规则去操作,可以说是遵循双重标准。此外,还要遵循严格的管控制度,海外的资金链调动和安排等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以上这些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财务团队去运作,而我要做的就是使财务人员有向心力,让他们看到一个广阔的前景,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从这十来年“走出去”的情况看,我们的资金从没出现过问题。2010年我们会进一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中国会计报》:除了经营产业,您在金融领域做得也很成功,您怎样看待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刘永好:我们始终只对金融产业进行财务投资,解决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等问题,不是真正地去经营金融业,它只是我们的产业平衡器。产业是新希望永远的主体。我通过金融投资了解金融运作的规则和办法,这有利于我们在实体经济上的运作和发展。同时,在金融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反过来又支持我们的实体发展。
金融和实体这两项工作是由不同的部门在做的。
《中国会计报》:您的财务管理理念是什么?刘永好:其实我所有的管理理念都可以归结到人才管理上。财务管理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财务人才的管理理念,为财务人员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们较好的待遇,使他们真正树立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么集团的财务工作一定错不了。集团发展初期,有400多家子公司,我身上有400多个董事长的职务,我再能干也管不过来,所以还是要靠这些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