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关于举办2011年广东省畜牧兽医六大行业协会联谊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1年广东省

本届联谊会将以“联合创新 和谐发展”为主题,探索产业联合的新机制,走生态
陈福林巡视员在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作典型发言

陈福林巡视员在全国畜禽养

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在湖北宜昌召开,广东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养猪新闻 > 广东养猪 > 正文

华农与温氏转基因猪研究获突破 随时可商业化(2)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11-26 23:48
  • 编辑:admin
  • 来源:南方日报
  • 评论

  ■聚焦争议

  公众“无知”,谁之过?

  关于转基因技术风险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息,近年来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恐惧有增无减。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是否会伤害自身以及下一代的健康?

  转基因作物安全吗?是否会出现不可控制的性状,是否会出现有关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

  转基因品种可靠吗?是否会产生更大的耐药性,甚至出现物种变异?

  对于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企业而言,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尽管实验成果喜人,但吴珍芳坦言:“公众对转基因有担心,政府压力自然就大,技术商业化就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争议中的转基因技术,吴珍芳认为,与自然育种、杂交育种一样,基因育种的原理也是通过基因来选育新的动植物品种,区别在于,其速度和精确度远远超过前两者。

  “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转基因有害的任何直接证据,”吴珍芳澄清,之前的几个案例都是传言。

  尽管一再澄清,但公众对转基因科技的恐惧并未减少,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在抱怨,公众对转基因科技还是多少显得“无知”。

  专业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应当承担起科普责任,但现实是很多科学家不愿抛头露面。吴珍芳无奈地说:“你一讲话,就肯定有人会反对你,让你没办法安心工作。”他建议,应当鼓励方舟子这样的科学家从事科普宣传。

  吴珍芳的担心有着现实原因。“有关部门在决定是否批准商业化时,会考虑公众压力。”去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主持的转基因水稻项目就引起过轩然大波。

  对于转基因遇到的尴尬,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今年9月,由国家农业部组织南方几省份地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广东,主题正是培训如何进行转基因科普工作。

  温志芬也表示,企业会根据市场接受的程度去推广转基因产品,希望相关的科普教育能够跟上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速度。

  在科学发展史上,任何新的技术发明都可能引起争议,而且往往时间很长。上世纪60、70年代,关于杂交水稻的争论持续了20多年。人们质疑杂交水稻是瞎搞:水稻一杂交,是不是把另外的品种就灭亡了?新品种是混的,产出来的大米能吃吗?当时的袁隆平同样倍感压力。

  网友数星星

  转基因那点事———

  争议要降温,投入应升温

  生物农业本是个偏门冷门的技术,却因为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尴尬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公众确实存在着对生物技术理解上的盲点和误区;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低调务实”的姿态,也令其增加了神秘感;再加上一些组织和国外企业的有意炒作,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愈炒愈热。“这不是好事!”一位主持转基因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表示,对于转基因,争议应该降温,投入应该升温,需要警惕的是,国外种业公司对我国种业市场的侵蚀,中国生物农业领域“保种”形势不容乐观。

  

  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和欧洲的用途基本上是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在中国却是给人民吃的主粮和食用油。连非洲国家都拒绝购买邻国南非生产的转基因玉米。

  ———云南财大教授顾秀林

  有控制和严格管理下的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研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但坚决和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进口和食用推广。

  ———南方报网网友“宋建国”

  

  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能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将会让消费者更切身地体会其好处。例如,转基因技术可提高稻米中铁元素的含量,以减少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当中常见的贫血症。

  ———打假斗士方舟子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就食物来说,只要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

  ———南方报网网友“似水识途”

  ■权威访谈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志强———保种形势严峻

  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起步快几年和慢几年,拉开的距离就是10年,20年。

  南方日报:在未来的国家战略中,生物农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陈志强:在发改委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只有生物种业涉及农业。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发改委已经开始对全国的生物种业进行布局,试图以生物新品种研发来带动整个产业链。与此同时,科技部、农业部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转基因重大专项总经费到2020年将达到200亿元。

  国家已经意识到,目前中国生物种业正面临着国外挑战。中国80%以上的生物种业市场被几家英美公司控制,触角已经延伸到中国。这种危机在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上表现尤其明显。如果不能在技术和产业上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的龙头就将掌握在欧美公司手中,这又涉及到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

  南方日报:在这个国家战略中,广东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陈志强:遗憾的是,广东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科研战略中,能够以主持人身份拿到的只有少数几个,例如华农的转基因猪项目。

  实际上,广东把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生物医药上,与长江流域和北方省份相比,对生物种业投入存在差距。现在大家是凭着个人或者单位力量去做,而不是整个广东的力量。

  广东还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可以上市的种业公司,还没有一个全国经营的种业公司,但很多外省公司已经打入广东,在广东试种,甚至直接购买广东研发的新品种。

  南方日报:在生物农业领域,广东应该做些什么?

  陈志强:应该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大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科技怎么样才能发展?一是有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二是研究基础实力雄厚,有特色和优势。具备这两点,政府一推就上去了,只靠专家自己需要的时间很长。

  现在引进好的生物农业人才很难,国内好的博士大部分都出国了,吸引力就在于自由,不用每天应付考核。国外一个科研项目可以持续多年,不像中国这样变化频繁。有些归国专家告诉我,没有那么多精力整天跑项目。

顶一下
(6)
 
42.9%
踩一下
(8)
 
57.1%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