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多赚钱必须根除一切错误“养猪观念”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07-13 17:59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冀中兽药
- 评论
我国猪病多发、养猪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我们的养殖方式和疾病控制措施存在很大问题。我国的养猪行业在引进外国先进饲养方式上存在着“邯郸学步”的现象,在观念上存在很多误区,错误的认为“大群化”就是“规模化”;“集中化”就是“集约化”;“高密度化”就是“工厂化”。猪群越扩越大,密度越来越高,环境越搞越差,疫苗越用越多,药物越用越多,方法越搞越洋,研究越来越细,猪病越发越多。主要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猪病是猪、病原体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盲目追求所谓的“规模化”
错误认为饲养1头猪赚150元人民币,饲养1万头猪就可以赚15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自繁自养赚得就更多。事实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在市场价格平稳的情况下规模大了赚钱反而少了,有的甚至赔钱了。原因是我们养猪从业人员多数为不懂养猪的人,盲目崇洋媚外,错误的认为“规模化”就是大群化,把“集约化”当成集中化,把“工厂化”看作是高密度化。由于观念上的错误,使得猪场在建设上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营养供给、环境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不符合科学,严重违背了猪的自然生物学属性,导致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各种疾病常发不断,难以控制。规模化的危害如下:
“规模化”使猪群经常处于应激状态
规模化饲养使猪群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使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散变得更加容易。由于采食、饮水的相对不方便和争斗易患普通病,导致咬架、咬尾现象多发。咬架、咬尾的主要原因是情绪的变化,是猪不舒适的表现,营养的缺乏并非主要原因。应激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影响正常免疫功能的发挥,使猪只易受病原感染。病原体数量增加,致病所需要的病原体数量变少,导致发病率升高。在同一地区,100头猪的猪群和10000头猪的猪群中病原的表现有巨大的不同,在比较大的猪群中导致疾病发生所需要的病原体数量比较少。规模养殖中病原微生物不容易消灭和清除,和小群体比少量的病原微生物就可以致病。美国学者研究证实:养殖数量每增加一倍,传染病发病机会增加四倍以上。
“规模化”导致环境恶劣
温度的不适宜和湿度过大以及有害气体超标,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污浊的空气导致呼吸道病多发,原因是呼吸道黏膜屏障和分泌免疫物质的功能经常遭到有害气体的损害,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有学者研究证实:在PCV2的动物回归实验中,实验室接种病毒不发病而在模拟生产条件时会发病。生产上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氨气对猪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相当严重,氨气浓度为25PPM时日增重下降6%;50PPM时日增重下降12%;100PPM时日增重下降30%。规模化增加了消毒的难度,同时杀虫、灭鼠难度亦随之增加。
规模化还为虫、鼠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规模化常常导致密度过大,使猪的抗逆性严重变差,而这种变化养殖者要时刻面对。有学者研究证实:1平方公里面积内饲养12条狗会使犬温热流行,而少于11条则不发生流行。密度过大也造成采食、饮水不便。密度大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易于传播疾病。密度大本身也是很大的应激如容易造成咬尾、咬架等。规模化采购导致质量控制变难,日粮中常常含有污染成分如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可大量消耗体内的维生素,降低猪抵抗力和引起免疫抑制。规模化所形成的封闭式饲养造成猪只间的病原谱差异过大,即猪免疫状态和所带病原体的差异很大。在开始时,很可能猪场每一部位的病原体数量和猪的免疫状态都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出现差异。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带有不同病原体及不同免疫状态猪只常混合在一起。这些差异导致了猪群发病率的升高。
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中,病原体与猪的关系已发生变化。过去猪群早期感染发病是在有母乳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猪的感染推迟到没有母乳抗体时,所以疾病发生严重。规模化饲养的断尾、剪牙对猪只是很大的应激,改变了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影响正常免疫功能。容易造成创口感染,而使油脂猪、败血症的发病率升高。实验证实:断尾、剪牙并未减少打斗损伤和提高生产性能。规模化的限位饲养导致母猪发生肢蹄病,母猪发生难产,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表现不明显,母猪返情率升高。公猪性欲低下,公猪精液质量差。最终结果导致使种猪使用年限缩短。规模化饲养的早期断奶是在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时进行断奶,常常会使仔猪易发腹泻类疾病,进而使仔猪发生生长停滞。同时,使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升高几倍。
深思一下:这么大的经济损失,和让母猪早怀孕几天比起来哪个更划算?早期断奶多数情况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在我国真正的优质代乳料很难开发,并且开发成本畸高。同场饲养,不能做到分点饲养,无法控制母子间的疾病传播。即使能够分点饲养,由于需要经常转群,造成应激对猪的健康生长也不是很有利。早期断奶会使PRDC的发病率升高。由于母乳抗体保护力下降和病原自身的特性,在生长期的某一定时间,这些呼吸道病原体就从感染猪传到非感染猪群。早期断奶的弊端还在于在母猪生殖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时就进行配种所造成的伤害,干扰了母猪正常的激素代谢,母猪易出现繁殖障碍。母猪淘汰率的增加,导致母猪使用年限缩短。
2、盲目迷信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常常不能产生有效保护是因为疫苗接种过多过滥。过多接种细菌苗、免疫效果不可靠的病毒苗和所谓的自家苗(含多种病原体的病损组织的匀浆),非但没有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反而对猪产生很大的应激甚者发病。疫苗质量太差,疫苗的免疫原性差,弱毒疫苗失去真空,保存温度过高及时间过长,疫苗受到污染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免疫接种时操作不规范,术部、针具消毒不严格,注射针头的选择不当,稀释液的选择不当,注射时针刺方向、深度不合乎标准,也常常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上存在问题更会导致免疫失败。滥用所谓自家苗,这种自家苗其实是含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病损组织匀浆,不是真正意义的自家苗。其中含有大量的异源蛋白质,对猪是强大的应激。灭活疫苗如果灭活不彻底会传播多种疾病,同时免疫效果不稳定。同时接种多种疫苗,疫苗间会互相竞争靶位受体,也会因早期干扰素产生时间的不同,而对其它免疫应答产生影响。同时接种多种(多量)疫苗会对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是极大的应激。疫苗接种不等于疫苗保护,疫苗的保护率并不是100%,有20—30%的易感动物就会发病。疫苗不是救世主,免疫接种也不等于免疫保护。免疫效力的提高和营养、环境、管理、机体健康等密切相关。
3、化学药物的滥用
猪只一旦开始采食饲料便每天进服药物,饲料厂家把饲料内加入某某药品作为卖点来向猪场推荐。无论是预混料、浓缩料还是配合饲料,全部添加药物。接种活的细菌苗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化学药物的不规范应用造成猪只的耐药和免疫力的下降,氨基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如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的影响,它们会抑制B细胞的转化和抗体的生成,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高铜、高锌、胂制剂的大量添加对免疫应答造成负面的影响。对活菌疫苗产生灭活作用,使活菌疫苗失效或达不到免疫预期。
4、引进种猪和饲养方式所带来问题
在引进种猪同时引进了更多的疾病。据农业部相关人士介绍,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20多种猪病,传染病方面如众所周知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饲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母猪肢蹄病和非传染性繁殖障碍发病率的增加,种猪的利用年限缩短、淘汰率增加。
5、其它问题
集约化饲养引起的应激是全球性的猪病,是万病之源。对肉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产生较多的PSE、DFD肉。
6、今后的对策
针对目前的猪病状况,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提高营养
充足平衡的营养是健康的保障,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的前提。充足平衡的营养是发挥良好生产性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降低密度
密度过大影响猪只生产性能的发挥,适当降低密度会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密度对发病率影响极大,降低密度是减少猪群发病的极好办法,如前述狗犬瘟热的实验。
(3)缩小群体
小群体能够延迟疾病的传播,使传染病扩散速度变慢。小群体也会使猪病的传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减少猪只打斗和减少应激。沈阳科丰药业专家,将群体中不明原因发病的猪只放在舍外场地未采取任何措施而自愈。
(4)改善环境
环境与卫生的好坏决定疾病的发病率。温度、湿度适宜,空气、卫生质量良好,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猪群的发病率会大大下降。
(5)减少应激
应激是全球性的猪病,多数疾病源自应激。PMWS的发生主要是应激引起,免疫接种尤其是在保育期给猪接种油乳剂疫苗是最大的应激,常常在PCV2阳性场诱发PMWS。
(6)科学免疫
疫苗接种是最大的应激,尽可能减少接种种类和次数。作为该病唯一预防手段的必须接种,而且要接种好。控制病毒病主要以疫苗接种为主,细菌病还是以定期预防投药为好。
(7)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最先进的预防疾病模式,它能有效切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链。也是在所有管理方式中,最能够提高养猪利润的方式。
(8)程序用药
用程序性用药的方式控制细菌的侵入和在体内定植,借以减少混合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细菌病应该以化药进行程序性预防为主,无病用药胜过有病求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是最经济的投入方式。
- 2012-10-16生猪行业供求“两张皮” 加剧“猪周期”波动
- 2012-10-13今年低迷难改 拼耐力的时候到了
- 2012-10-11十年猪病回顾及下半年疫病流行趋势预测
- 2012-10-11杀猪匠被生猪撞伤起诉猪贩卖猪人索赔
- 2012-10-04“猪周期”经验未来猪肉价格将持续下行
- 2012-09-25生猪存栏量高位 猪周期见底无期
- 2012-09-24广东温氏集团投资15亿元 生猪养殖项目落户淳化
- 2012-09-20发改委调控举措初显成效 国内豆粕市场理性反应
- 2012-09-19国产大豆重获成本优势 黑龙江压榨企业陆续复工
- 2012-09-17生猪合作社成畜牧产业发展“新引擎”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