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接"上农田与餐桌 猪吃了什么等都被记录在案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1-11-06 14:31
- 编辑:阿芳
- 来源:文汇报
- 评论
给猪和蔬菜配上电子标签、电脑控制食用菌生长的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高在上”的物联网技术在上海市郊悄然“接上地气”,一批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已初见成效。昨天,工信部与上海宣布共建“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此举将进一步加快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的发展,让新技术造福农田与餐桌。
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让万物互联”,主要由传感器网络、传输网络、智能处理中心等组成。这些部分好比是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当物联网连接上万物,各部分就能更好地协同工作,从而让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更加聪明、有序。
说来复杂,但物联网在上海市郊的确已经落地。在崇明长江农场5000亩试验区,收割机配上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还能及时报告水稻产量和稻谷含水量。在部分鱼塘,水位、温度、PH值等重要参数可以远程实时控制,饵料投放也能自动化。
让计算机系统“感知”农业生产状况,目标是实现“精准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物联网对农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田间水塘。工信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告诉记者,从土地到餐桌,农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这将给物联网技术的切入带来非常多的机会。
最有价值、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食品安全。在物联网系统中,每个“物”都要被赋予一个“网络身份”。有“身份”,就可以监管,发生问题,也能追根溯源落实责任。事实上,上海农业最初开展物联网相关研发和应用,出发点正是提升食品安全。2006年起,本市尝试在畜牧业中引入智能标签。目前,大型猪场里的生猪大都配上了电子标签,猪吃了什么、打过什么针、得过什么病都被记录在案,监管一直延伸到屠宰、批发零售环节。按照类似思路,上海将电子标签引入菜园,在去年的世博会上,各种蔬菜能在几秒钟内被检索到产地、配送路径、农药检测指标等信息。
基于本市在农业物联网上的基础和潜力,“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才得以落户上海,并获得国家专项资助。据承担该中心建设的上海农业信息公司介绍,他们将与科研机构联手,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推广,探索行业标准。
物联网与农业的嫁接,下一步将越来越注重“精度”和“细节”。据“农业物联网推广中心”专家介绍,在田间,他们将布置更先进的传感网络,以监控微气象环境和土壤成分;在运输环节,不仅冷藏车的温度能被监控,甚至还可以通过油门、刹车等动作,防止司机疲劳驾驶;在零售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随时查看农副产品的“身世档案”,并通过购买行为,促使农民改变生产方式。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035
- 深圳生猪市场缺口大 千里走粤西寻找新 956
- 养猪名村猪圈唱空城计 成本疫病让农户 611
- 养猪大县"牛市"遭遇:猪历史罕见 养 520
- 猪贩生意经:最大危机在路上 猪价跌不 462
- 养猪大户积极补栏欲打翻身仗 散户不堪 454
- 养猪户扩张的拦路虎 20多位养殖户无 437
- 数据显示养一头猪成本1140元 穷人 419
- 2011年下半年猪口蹄疫防控建议方案 381
- 养猪能挣多少钱 养猪户心里真没底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