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英所指的风险正是中国养猪行业的“症结”所在,即价格和成本的风险。
作为养猪专家,胡建国对数据如数家珍。这几年,国内养猪的成本一直较为稳定,多在7元/斤至7.5元/斤之间,经营较好的企业可以把成本控制在7元/斤以下。而企业毛利有多高,必须看猪肉价格变动。
胡建国回忆,2006年是毛猪价格最低的一年,毛猪价格最低达到3.5元/斤,全行业亏损。但随即回升,并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年毛猪价格在8.5元/斤至9.5元/斤之间;而2009年,最高同样达到9.5元/斤。因此,到了2010年,各路诸侯都宣称要“进军”养猪业。
2010年,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武钢集团等央企,以及丁磊这样的互联网人士纷纷“计划”圈地养猪。以“网易养猪场”为例,其计划总面积约1200亩,并要为中国探索“第三代养猪模式”,但时至今日,并未有“丁氏猪肉”面市。
按照专家对记者的估算,总面积约1200亩的养猪场,光养猪场建设,投资就超过2亿至3亿人民币,加上其他营运成本,投资可能超过5亿。而网易2010年的利润不过22亿人民币,拿出数亿元去养猪,即便丁磊有心,远在大洋彼岸的股东也未必会同意。显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互联网领域,拿钱搞研发远比养猪更紧迫。
“ 养猪这个事,你一口气砸下10亿元,可能也什么都看不到。”对于国内投资者间歇性的“养猪热”,著名农业产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对记者说,养猪业有“三高一低一长”的行业特性:高投入、高技术和高风险,利润低加上周期长。因此,行业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赚钱的人,一种是养猪的人。
“中国的农民最质朴,也不怕亏,他们才是最能安心养猪的一群人。”张利庠说。
李汉英认为,自己就是“安心养猪”的人。接受记者采访之时,海外的审计机构正在武汉“年审”丰泽农牧的财务信息,同时,还要去现场实地考察养猪场和饲料场建设进度。李汉英说,每年的“年审”都持续近半个月,“不安心”过不了关。
“这比国内严格。”丰泽农牧的一位人士坦言,海外上市责任大,但“收获”却并没有想象的多,“比国内上市差远了”。
事实上,丰泽农牧的海外资本市场之旅的确不是特别“划算”,远没有国内那些拿到A股上市许可的同行幸运。以2010年下半年在A股上市的一家以养猪为主业的中部牧业公司为例,其当年营收约3.8亿人民币,利润刚超过4000万元。丰泽农牧2010年的营收比之略逊一筹,但利润却达到81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已超过前者。
但是,这家牧业公司上市融资超过3亿,而丰泽农牧只从纳斯达克拿到1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也不到1亿。随后,前者被爆多次造假。但奇怪的是,这些并不影响这家牧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2012年,这家牧业公司竟通过审批,得以发行超过3亿的公司债。而公司债利率极低,正是李汉英求之不得的。
胡建国说,之所以“9场”空置,原因是要给新引进的100多头法兰西大白猪“腾位”。法兰西大白猪极为“矜贵”,无法和其他品种混养,必须单独清空一处养殖场。还要反复消毒,猪场空置数月才能满足卫生需求。“空置”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并未造假。
随即,公司赶紧向美国证监会进行了反馈,还提交了国家农业部批示和省市农牧业主管部门的文件。最后,直到这批法兰西大白猪在天津的国家隔离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被运回武汉后,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下。
尽管风波平息,但美国股市对中概股的冷热已变。在浑水、香橼等机构的做空风潮中,部分中概股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坐实,因而中概股在纳斯达克进入“冰霜期”。大环境之下,丰泽农牧不能幸免,其股价从此跌跌撞撞,大部分时间在1美元上下徘徊。
中概股遇冷,股价走低,这意味着要继续通过股市再融资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此,3年多以来,丰泽从未有过再融资。而事实上,这3年,丰泽农牧一直都很需要钱。“这个行业,资金会一直都很紧张,但也能挺过去。”李汉英说。
直到前不久,资金问题才有了缓解。2013年9月,华中地区最大的创投机构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认购了丰泽农牧公司增发的276万股普通股。此次交易,后者获得了前者320万美元的注资,但也意味着控股权易手。
“既增加了压力,也减轻了压力。”创始人李汉英对自己失去了控股权颇为坦然。她说,进入这行之前,没有想到压力这么大,创投机构加入,是分担压力。但如果从自己作为企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创投机构希望高回报,这又意味着压力增大。
成本驱动
从创业开始,李汉英的压力很大程度都是来自于资金。养猪企业,好像天生就有“资金饥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