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农收购正典生物 7年“赌博”研制疫苗
- 点击:
- 日期:2012-08-07 18:42
- 来源:南方日报
7月初,上市公司大华农的一则收购意向公告,让三水的一家小企业――正典生物浮出水面。在三水的政界商界,正典生物一直是默默无闻,近距离接触才发现,这家企业历时7年研发出的一支用于养鸡的疫苗,可能缓解中国鸡肉中药物残留超标的危机,而截至目前,它仍是该种疫苗在国内唯一的生产商。
正是凭着这支疫苗,正典的销售收入一路攀升,在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萧条的背景之下,它的业绩增长也超过了50%,温氏、圣农、中粮等农业巨头都是它的大客户。不少风险投资业向它伸出了橄榄枝,甚至曾有券商希望辅导他们在新三板上市。
作为一家民营的中小企业,用7年时间孤注一掷地研发一款产品,在广东并不多见,它为何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在养殖业逐渐向大公司集中的大背景之下,正典这家小企业要如何与农业巨头们周旋?
7年“赌博”研制疫苗破解鸡肉药物残留
正典生物创立于2000年,最初是做兽用化药起家。在广东,类似的兽药企业有上百家,真正让正典脱颖而出的,是公司耗时7年研制出的鸡球虫病疫苗。
“鸡球虫病是鸡的常发病,在全世界范围都普遍存在,但针对这种病的化学药物基本上使用半年就会产生耐药性,目前,普遍采用加倍量用药等方法,这往往导致更严重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正典生物的董事长谭志坚说。目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病的药物已是行业内通行的做法,大部分鸡饲料都添加抗球虫药物来防治鸡球虫病,不规范的养殖户甚至在鸡出栏前几天还在喂这样的饲料,这就容易导致鸡肉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让谭志坚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前后,曾有一批从山东出口到日本的鸡肉,因为磺胺类药物超标,整船几千吨的鸡肉被就地销毁,而中方企业还要承担销毁的费用。而磺胺类药物,正是用来治疗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据报道,鸡肉的药物残留超标,有七成以上是由抗球虫药物引起的。”谭志坚说。
对于鸡肉的药物残留,我国也有一定的标准,但只要不是药物滥用,一般不会超标。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翁亚彪说,即便是药物残留超标,短期来看也不会对人体带来伤害,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有健康威胁。
事实上,国外很多大的兽药公司,都是靠销售抗鸡球虫病的药物起家,但由于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问题难解,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制药企业就几乎放弃了研制新药,转而研制鸡球虫病疫苗,希望通过生物防治来破解难题。
在国外,用疫苗取代药物,已成为养殖业的大趋势。因为疫苗是通过生物病原体进入体内,让鸡产生抗体进行防病,不会有任何化学药物残留,也解决了耐药性的问题。
“在国内学界,禽流感等疫苗是研究热点。而鸡球虫病疫苗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为鸡球虫病不是烈性传染病,也不是人畜共患病,所以不被重视。”看准了鸡球虫病疫苗的广阔前景,2002年起,正典将几乎所有的利润投入到鸡球虫病疫苗的研发上来,并招兵买马充实科研力量。
经过7年的努力,第一批鸡球虫病疫苗在2008年上市。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如果使用化学药物,每只鸡的用药成本大约是0.15元到0.2元,如果使用疫苗,成本可以降低到0.1元以下。
独占国内市场风投竞相追逐
事实上,一些外国公司早在10年前就开始在国内推广鸡球虫病的疫苗,但一直不成功。翁亚彪表示,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成功的疫苗都属于“强毒”疫苗,使用时对管理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否则很容易就发生球虫病。
相比之下,正典研发的产品属于“弱毒”疫苗,使用难度较低,推广速度快了不少。谭志坚举例说,某国外厂商的疫苗在广东温氏推广了好几年,但因为毒性太强,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
鸡球虫病疫苗被正典研制成功之后,会不会引来诸多竞逐者?对此,翁亚彪表示,正典的鸡球虫病疫苗研制成功前,不少人都在观望,没有大量投入研发,研制成功后的确可能有更多的追随者。但疫苗的研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一个成熟的疫苗,研发周期最少也要好几年。
截至目前,正典仍是国内唯一的鸡球虫病疫苗生产商,而这种疫苗的大面积推广正成为一种趋势。
正是这种“独一无二”,让正典销售收入连年翻番。2011年,正典生物的销售收入为2483.76万元,其中,疫苗的销售收入达1100多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刚过,疫苗销售收入就已经超过1000万元,全年有望突破2000万元。
广东温氏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商,一年养殖量约8亿只。目前,温氏养殖的鸡当中,已有40%到50%使用了正典球苗。福建圣农是肯德基在中国的最大的肉鸡供应商,一年的养殖量达1.5亿只,近期这家企业也成为了正典的客户。此外,中粮、正大等农业巨头,也纷纷与正典洽谈合作。谭志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一年有100亿只鸡上市,如果全部使用鸡球虫病疫苗,将会有1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正典只要能在其中占据50%的市场,年销售额就能达到5亿元。
在销售飙升的同时,这款疫苗产品一直保持较高利润率。正是这样高的利润率,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正典成为了佛山诸多创投、风投追逐的对象。佛山一知名的投资人表示,不少PE都曾希望对正典生物进行股权投资,还有券商与正典方面洽谈,希望扶持该企业上“新三板”。
然而,生物医药行业的主要成本在研发环节,目前正典已经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本“不差钱”。正典婉拒了所有的风险投资,希望保持“稳健”的发展。
借力龙头企业拓宽市场领域
今年7月初,上市公司大华农宣布,意向收购正典生物60%的股权。这则公告,让素来低调的正典生物走入公众视野。然而,一边是婉拒了所有的风险投资,另一边却计划出售60%的股权给大华农,正典生物此举意义何在?
如果了解大华农的背景,不难看出这桩收购背后的深意。大华农原为广东温氏集团全资企业,专业生产疫苗等动物保健品。上市后,大华农成为公众公司,但其股东大部分仍是温氏集团的股东,行业人士仍习惯于将之看作温氏集团的一员。
温氏集团是正典生物目前最大的客户,单单是面向这一个客户的销售,就占到了正典疫苗总销量的40%到50%。与这一客户的关系能否巩固和维系,几乎决定了正典的未来。与有着温氏背景的大华农结盟,无疑让正典打通了进入温氏集团的销售通路。
另一方面,大华农是中国第二大动物保健品企业,疫苗亦是其核心业务。如果大华农也着手研发鸡球虫病疫苗,凭借其温氏的背景,将来势必挤压正典的生存空间。
有业内人士称,温氏集团在农业的地位,犹如互联网行业的腾讯和阿里巴巴,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有着极强的收购野心。
“单靠个人力量,企业肯定做不大。”对于收购,谭志坚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在他看来,大华农的实力,将让正典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他举例说,目前正典正在筹划开拓越南的市场,而大华农已经有好几个产品出口越南,与大华农合作无疑将使企业“走出去”的计划实施地更加顺畅。
■启示
不惜代价持续投入科研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翁亚彪告诉记者,广东有动物保健品企业近百家,但像正典这样敢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见。在经济大环境低迷的背景下,正典生物仍旧能取得高速增长,除了农业本身的周期之外,企业的科研实力是根本原因。
记者发现,正典生物的管理层大多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有一定的技术背景。与珠三角老板普遍的江湖气相比,正典的管理团队更多是给人一种学者的印象,这也让公司对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格外敏锐。
不过,持续7年科研,几乎让企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谭志坚坦言,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可能一个产品的一次实验费用就要几十万,研发一个产品要经过反复实验,同时还要面对研发失败的风险。”
谭志坚说,正是因为华农的出身,让他对研发风险有一个大致的把控,这才认准了要做这项产品的开发。事实证明,当年的决策是对的。
员工持股辅以良性激励
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如何能留住高端科研人才,或许是企业发展制胜的关键。
“温氏是一家伟大的企业。”采访中,谭志坚谈起对温氏集团的看法。
原来,温氏集团创立初期,股权相当分散,目前有近6000名员工拥有股份,员工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使温氏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不仅如此,温氏实行的“公司 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给养户,产品由公司保价回收统一销售,这一做法也让众多养殖户发家致富。温氏集团现有合作农户5.21万户,2011年这些农户户均获利6.32万元,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养殖业的奇迹。
与温氏相仿,正典生物共有员工70多人,其中40多人都拥有股份。这一独特的股权结构,或是正典生物强大研发实力的重要原因。
- 2021-03-25祝贺正典微囊项目揽获两个奖项!
- 2020-10-262020正典征智会成功召开!
- 2020-10-12正典生物化药车间顺利通过2020版兽药GMP检查验收
- 2016-12-23正典球苗技术服务团队走出国门服务客户!
- 2016-03-01正典生物在SCI杂志Experimental Parasit
- 2016-01-15正典生物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 2015-11-02大华农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
- 2015-09-07温氏合并大华农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
- 2015-09-02正典生物与泰瑞制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 2015-08-28大华农10条生产线获GMP验收合格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