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BBS
服务养殖  共赢未来

服务养殖 共赢未来

5月31日,鲍董事长给双胞胎集团的干部们发出了一条短信:本月中猪料历史性
汶川大地震后的“双胞胎”夫妻店

汶川大地震后的“双胞胎”

5月中旬,在四川安县采访,我们看见的景象是:每个乡镇、甚至每个乡村,都能
双胞胎:存元养殖场的致富之路

双胞胎:存元养殖场的致富

雨过天晴,天空像水洗过的一样湛蓝,空气非常清新。节令正值初夏时节,气候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饲料工业 > 各地饲料 > 正文

我国玉米产量前景颇为乐观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2-06-04 17:52
  • 编辑:admin
  • 来源:中国畜牧网
  • 评论

  5月下旬,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玉米网联合组织了2012年东北玉米春播及苗情考察。从整体情况看,东北玉米种植成本和种植面积均有增加,目前苗情处于正常水平,后期产量存在提升空间。

  出苗率处于正常水平
  
  吉林玉米不仅产量占到全国的13%,其品质也较为优良,是南方饲料企业争夺的优质粮源。作为优质玉米的主产省,吉林的玉米春播情况为市场所关心。
  
  目前吉林新季玉米的播种已全部完成,前期偏旱的土壤墒情受近日降雨影响,有效缓解。若后期不出现灾害性天气,新季玉米丰收在即。
  
  播种时间上,考察地区的玉米播种时间基本集中在4月末和5月初,较早的播种时间为4月26日降雨后,而稍晚的播种时间在5月初,相比去年同期推迟了7 —14天。出苗率上,考察地区的样本出苗率基本维持在72%—97%,平均出苗率在88%,整体出苗状况虽略逊于去年同期,但属于正常水平。由于农户补苗、灌溉积极,加之近期雨水天气降临,土壤墒情有利于幼苗生长。笔者电话回访追踪了调研地区的苗情,受访农户普遍表示,受近期降雨的影响,前期出苗率在 80%左右的地块,出苗率继续上升,普遍达到90%。目前产区幼苗处于4—6叶期,且降雨减轻了扶余部分地区的虫害。
  
  吉林、辽宁两地出苗状况均较为乐观。辽宁气温较高,玉米出苗稍早。然而,两地田间管理存在差别。吉林田间管理要优于辽宁。吉林农户对于幼苗农药、化肥的施用均较为慷慨,对于土壤墒情的管理也较为认真细致,如遇偏旱情况,存在自行灌溉的情况。相较而言,辽宁农户更偏向靠天吃饭。
  
  综合来看,前期偏旱墒情得到缓解,苗情正常,无碍产量。如后期天气状况正常,产量前景颇为乐观。(吉粮期货王雪)
  
  黑龙江主导东北玉米扩种
  
  近年来,玉米用于饲料消费的数量持续增加,玉米种植效益连年提高,明显优于其他作物品种,导致诸如大豆(4290,-6.00,-0.14%)、水稻、棉花(19130,-290.00,-1.49%)等作物耕地逐步改种。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东北、华北产区,玉米已成为大多数农户作物种植的首选。
  
  据统计,2008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玉米总播种面积为844.91万公顷。截至2011年,玉米播种面积已增至977万公顷,总体增幅达到18%。其中,辽宁玉米种植面积增长10.87%,吉林增长1.55%,黑龙江增长35.87%。
  
  吉林多年前就广泛种植玉米,近年来基本维持在300万公顷,种植面积增长潜力相对有限。而随着种植效益优势的显现,辽宁、黑龙江两省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但从后期扩种潜力的角度来说,黑龙江明显优于其他两省。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吉林玉米播种面积增至316.62万公顷,增幅为3.3%;辽宁种植面积增至215.14万公顷,增幅为2.35%;黑龙江种植面积增至536.04万公顷,增幅为11.61%。吉林、辽宁两省播种面积继续小幅增长,黑龙江仍是本年度东北玉米扩种的主要区域。
  
  本年度黑龙江玉米扩种面积主要来自黑龙江农垦局各农场。在玉米种植效益提高的刺激下,各农场大规模改种玉米。另外,由德国引进的德美亚系列早熟玉米品种的推广,使原本以大豆为主要耕作对象的黑龙江第四积温带具备了玉米扩种的可能。因此,在种植效益的诱导以及德美亚玉米早熟品种推广种植的共同作用之下,黑龙江玉米扩种潜力巨大,未来东北玉米种植面积仍有增长的可能。(中国玉米网张容博)
  
  单产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在我国三大主力粮食品种中,水稻和小麦单产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玉米单产差距依旧较大。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玉米单产在9000—10000公斤/公顷,我国目前仅为5740公斤/公顷。
  
  不同地区,玉米单产差异较大。辽西朝阳地区,单产较低,在10000—15000斤/垧。而吉林东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基本在20000斤/垧以上,吉林西部地区,玉米产量在15000—20000斤/垧。种子选用、种植技术和土壤质量差异等是造成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辽宁朝阳地区,由于偏旱和土壤肥力不足,播种时苗间距较大,多数在40—50厘米,而当地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少,春播时多采用人工播种,技术含量低,且在化肥使用上投入偏少,所以造成单产偏低的情况。由于缺少适合当地环境的高产玉米种子,种植品种较杂。
  
  吉林全省范围内推广超高产种子获得了成功。考察团在梨树县十家堡镇和蔡家镇调研时,农民反映,近三年他们大多选用口碑较好、产量较高的种子,确保年底有个好收成。在种植方式上,均采用机播,苗间距保持在27厘米,属于密植栽培。在同样的种植面积上,玉米株数远远超过朝阳地区,确保了较高的单产。同时,吉林还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确保土壤保持足够的肥力。
  
  不过吉林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盐碱地,整体土质较差。在这里,农民采用种两垄空一垄的休闲种植技术来改善土壤环境。全国范围内,类似吉林玉米单产水平较高的现象并不多见。黄淮地区,只有山东玉米单产较高。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指出,近十年玉米产量的增加多依赖于种植面积的增长,单产贡献不大,所以说单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农民采用科学的方法种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民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新的种植理念。深耕技术在东北尚未推广,在施肥方面,农民更喜欢一次性施肥,而不是专家指导的分次施肥;在休闲种植技术方面,专家给出的意见是种两垄空两垄,农民却仅仅空一垄,这些都需要今后逐步改善。
  
  吉林通过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全省7563公斤/公顷的平均单产水平。按照这一数字测算,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短期库存充足
  
  东北玉米主产区余粮究竟还剩多少,农民惜售是否助推玉米价格进一步高涨,这是玉米产业相关人士较为关注的问题。
  
  目前,东北地区农民手中余粮已经不多,而加工贸易商已基本完成玉米收购,库中存粮待售,出货态度消极。据贸易商介绍,农户售粮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年前,以销售湿粮为主,这部分农户约占30%。由于存粮条件有限以及急需支付地租,一部分农户较快售粮。二是春节过后至新作玉米播种之前,以销售半干粮为主,这部分农户约占50%。此时加工贸易商大量购量,玉米价格相对较高。三是新作玉米播种结束后,以售高价干粮为主,这部分农户约占20%。然而,近年来由于种植成本不断增加,农户预期价格较高,从而产生囤粮待售、惜售的状况。部分农户认为,囤粮不但会减少玉米水分,而且可以高价卖出。
  
  现阶段,无论供需还是外围市场,均不利于玉米现价走高,但随着产地余粮逐渐面临枯竭,玉米价格的跌速将趋缓。今年由于玉米深加工企业中淀粉、酒精企业出现亏损,一些中小型企业开始停工减产,而国家大型企业仍维持生产以保持市场份额。
  
  全国玉米库存仍相对充足。美国农业部5月报告显示,2011/2012年度中国玉米库存将达到5800万吨。去年玉米产量达到1.91亿吨,大约增产 1400万吨。虽然加工、贸易企业大量收购玉米已经结束,但玉米增产压力并未完全释放,东北港口玉米贸易库存总量早已突破200万吨。
  
  另外,由于今年从国外进口玉米成本较低,1月份中储粮就从美国进口了6.6万吨国家储备玉米,国内玉米进口逐渐增加。2011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于 2012年4月30日结束。据测算,自2009年以来,政府为了调控物价,向市场释放了超过5500万吨的国储玉米,目前国储玉米库存大约在1500万吨。
  
  目前农户手中余粮不多,饲料加工企业维持近月库存,而贸易商收购也已基本结束,囤粮待售,同时深加工企业由于刚性需求,不断购进玉米以保持市场份额。总体而言,由于玉米价格处于高位坚挺状态以及下游饲料需求疲软,目前贸易商出货消极,需求方购货平淡,玉米总体库存比较充足。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浅析
  
  我国玉米饲料和深加工等下游需求规模仍将增长,国内玉米产量增速已低于消费增速,科技将是玉米增产的主动力,而进口将成为补充国内玉米供给的常规手段。
  
  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在玉米价格上扬的带动下,国内玉米产量稳步增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农村绿皮书》预计今年玉米产量将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消费需求也明显增加。从我国玉米产业的现状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来看,玉米下游行业需求规模仍将稳步增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国产玉米供给能力将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进口则将成为补充国内玉米供给的常规手段。
  
  下游行业需求规模仍将稳步增长
  
  我国玉米需求主要分为饲料需求、深加工需求以及食用、种用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肉类、玉米淀粉和酒精等产量稳步增长,饲料和深加工需求规模不断增加。以饲料需求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我国肉类产量增加了31.17万吨,配合饲料产量增加了1649万吨左右,混合饲料产量增加了595万吨左右。预计未来饲料和深加工需求规模仍将稳步增长。
  
  1.当前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趋于提升
  
  我国当前的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近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对于散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具有易降低养殖成本、易控制疫病传染和抗风险能力强等发展优势。以生猪养殖为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写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2010年我国规模化养猪与散养生猪相比,总成本低80.49元/头,投入的医疗防疫费高3.61元/头,净利润高49.26元/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相关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