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如何使养猪、治水“鱼掌兼得”?

  • 点击:
  • 日期:2012-12-07 08:48
  • 来源:嘉兴日报

谁都知道,猪肉好吃,猪粪却烦人。不仅闻起来臭,处理不当还容易搞坏环境。怎么办?南湖区的探索是,通过在各镇成立国资公司,对猪粪、沼液等“三废”进行社会化收集处理,率先在全市构建起“三废”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猪养殖给农村生态环境、畜产品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

作为生猪饲养大市,去年嘉兴生猪饲养出栏量超过750万头,由此便带来了一连串令人纠结的问题:一方面,生猪养殖给农民带来了财富,比如在生猪养殖集中的新丰镇,其经济效益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左右;但另一方面,由此所产生的“三废”污染又给嘉兴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可以说,不解决好生猪“三废”问题,我市发起的治水攻坚战便不可能取得真正胜利。这种情况下,审视南湖区提供的新思路,对于我们探索一条兼顾各方利益的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这样讲呢?一者,公司化运行、市场化操作有利于变废为宝,实现生猪“三废”处理的产业化。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其实生猪“三废”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猪粪的有机肥生产运作,还是猪尿的统一收集处理,要是能够引入市场力量,撬动经济杠杆,那么不仅能够促进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又可使企业有利可图,大大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农民、企业、农村生态、社会效益多方获利的良性循环。

二者,它也避免了“一刀切”式禁养等因噎废食的做法。诚然,国内的确有一些地方、个别城市出于治污考虑,出台了禁养生猪的“死命令”,但这种做法因将生态环境与农民利益对立起来而备受诟病。更何况,即便个别发达城市能够禁养生猪,但从全国看,你不养,总得有人养,否则哪来的猪肉?难道全靠进口?可见,“以禁代治”显然是条死路,只有从源头上处理好生猪“三废”问题,才能做到保护环境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双赢。

当然,思路并不等同于结果,要想真正解决养猪与治水的矛盾,实现生猪“三废”零污染,离不开养殖户们的自觉、社会公众的监督以及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但以精细化管控取代“一刀切”的探索,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反思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而它的适用范围又何止处理生猪“三废”?

    (编辑:admin)
    如何使养猪、治水“鱼掌兼得”?-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