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春:猪场一遍“蓝”
- 点击:
- 日期:2015-06-19 14:50
- 来源:养猪信息网
2015年6月16日,第三十九届养猪产业博览会(广州)开幕,在会议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杨汉春教授分析了我国养猪业中主要疫病流行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蓝耳病是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病毒性疫病,三大病型表现为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及激发感染。为什么“猪蓝耳病”如此难以控制?杨教授从猪呼吸与综合征病毒的特性(PRRSV)进行了分析,他指出PRRSV极易变异,毒株存在重组现象、表现方式多样以及持续性感染,而病毒增殖的抗体会发生依赖性作用,同时机体会产生免疫抑制。由于PRRSV毒株分为高致病性毒株(临床野毒株)和低致病性毒株(临床野毒株和减毒的疫苗毒株),其中高致病性PRRSV毒株(HP-PRRSV)危害最大,HP-PRRSV毒株的特点是种猪群带毒,疫情散发;很多猪场仍不稳定,中、小型猪场发病较多;生产管理条件较好和生物安全体系完善,实施多点式饲养方式的大型规模化种猪场较为稳定。
境外新毒株的传入已造成不少猪场感染和发病,损失较大。感染猪场表现为母猪体温升高、流产,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严重发病,表现为病猪体温41℃左右,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症状,死亡率30%-40%,有的猪场超过50%。
杨教授其后提到现在大多数养殖户在使用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存在的误区,主要在于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减毒活疫苗;不科学的免疫方法(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同一个猪场使用两种不同毒株以上的活疫苗;随意更换不同毒株的疫苗。同时导致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因素也较多,包括猪场存在HP-PRRSV感染与传播;猪场存在多个毒株感染;新毒株传入猪场;猪场中出现新的毒株;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的误用和不正确使用等。
如何防控“蓝耳病”成为广大养殖业朋友关心的问题。不少养殖业朋友存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误区,例如不重视生物安全,过分依赖疫苗、猪场缺乏对猪群PRRSV感染的监测与评估以及盲目使用活疫苗,为此杨教授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点、强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新毒株的闯入;第二点、减少或停用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第三点、积极探索闭群饲养、猪群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尽管不同猪场对蓝耳病各有良策,但是有不少猪场还是发生了疫情,据此,杨教授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上对策的具体做法及相关建议可参考链接内容)。
杨教授之后谈到其他一些困扰猪场的较为常见及带来较大损失的主要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包括猪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细菌性疫病、猪瘟(具体内容详见链接)。杨教授最后总结到生物安全是防控疫病,降低疫病发生风险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措施;净化/根除是疫病控制的根本出路;疫苗应科学、合理使用。
链接
强化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一、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1)防止引入PRRSV新毒株;(2)猪-闭群管理、引种监测,避免引入带毒种猪;人员(隔离、洗澡、更换衣服、鞋);(3)清洗及消毒运输工具、车辆、物品;二、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措施
(1)降低或阻断PRRSV在猪场内的传播与循环;(2)猪场内环境的清洁消毒;(3)带猪消毒、猪场设施的清洗消毒;(4)杜绝饲养员串舍;(5)建立阴性公猪群;(6)灭蚊、蝇;更换注射针头;(7)采用空气过滤系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免疫策略
一、适用于猪蓝耳病阳性/不稳定猪场、疫情发生猪场
(1)选用安全性较好的活疫苗;(2)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一次免疫”;猪场稳定后,应停止使用;(3)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4)阴性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
二、适用于阴性猪场、阳性/稳定猪场
不应使用活疫苗;公猪站不应使用活疫苗。
PRRS不同类型猪场的主要控制措施
一、PRRS阴性猪场
(1)禁止使用活疫苗;(2)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防PRRSV的传入;(3)引种严格监测与检疫,禁止引入阳性猪(抗体阳性、病毒阳性);(4)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保持阴性状态。
二、PRRS阳性/稳定猪场
(1)母猪群阳性,但繁殖性能不受影响;(2)生长猪群无感染(即使母猪群阳性、但病毒不在猪场内传播)、生产稳定,不用减毒活疫苗;(3)强化猪场内的生物安全措施、降低/阻断病毒在猪场内循环与传播;(4)后背阴性母猪及早在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5)禁止引入阳性种猪;引进的阴性母猪应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
三、PRRS阳性/不稳定猪场
对象:母猪群阳性,但繁殖性能不受影响;生长猪群有感染(临床发病,因继发感染有一定的死亡率;病毒在猪场内传播、生产不稳定
措施:(1)强化猪场内的生物安全措施,降低病毒在猪场内循环与传播;(2)适当使用减毒活疫苗,依据生长猪群的感染和发病状态,提前3-4周给生长猪群一次免疫;(3)控制感染猪群的继发性细菌疫病;(4)引进的阴性母猪或后背母猪应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重点注意的是猪群生产稳定后应停止活疫苗的使用。
PRRS疫情发生猪场的防控措施
(1)使用减毒活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群在配种前可进行1次免疫;(2)生长猪群可依据感染和发病阶段,提前3-4周进行免疫,免疫1-2次,2次免疫须间隔1个月;(3)控制发病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疫病;(4)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降低病毒在猪场内传播;(5)病死猪、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处理;(6)引进的阴性母猪或后备母猪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7)猪群稳定后应停止活疫苗的使用。至于在后期疫病净化的环节,杨教授认为猪场应通过减少活疫苗的使用;停止活疫苗的使用;条件较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种猪场应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建立阴性种猪群;区域净化等措施达到PRRS的净化效果。
猪流行性腹泻
主要表现及流行特点
3-10日龄以内哺乳母猪发病最严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整窝发病、整窝死亡;发病率100%,病死率80%-100%,发病猪呈水样腹泻;发病猪场疫情可持续一月以上,死亡仔猪数千头,经济损失巨大。
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的免疫并未收到实效,现有的疫苗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母源抗体被动免疫效果,猪流行性腹泻还会在一些猪场发生,但疫情总体呈平稳态势。
主要防控措施
使用现有疫苗;猪场的生物安全,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和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产房必须全进全出,强化产房的卫生消毒;发病猪场应及时处理发病仔猪,清洗消毒猪舍,以切断病原的传播;不提倡返饲,发病猪场,可尝试采集发病仔猪粪便和肠内容物,经生理盐水沉降,用上清液饲喂妊娠母猪,可收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伪狂犬病
流行特点
2011年以前,普遍应用疫苗预防猪伪狂犬病,控制较好,发病率下降。猪场(包括种猪场)存在母源带毒现象,有的猪场很普遍,带毒率很高。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在我国流行,波及所有主要养猪地区。
典型的临床症状
发生于疫苗免疫猪群;母猪流产;仔猪和生长猪神经症状;仔猪死亡率高、育肥猪出现死亡;流行过后,伪狂犬阴性猪场变成阳性猪场,发病(母)猪群野毒感染抗体(gE抗体)阳性率近100%,从死亡仔猪和流产胎分离到伪狂犬病毒;猪场犬受到感染、发病、死亡,从死亡犬检测和分离到伪狂犬病毒;伪狂犬病毒变异新毒株(毒力增强、抗原性变异)已蔓延至我国主要养猪地区,不少猪场因受到新毒株的侵袭而发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控制对策
立足于现有疫苗控制的伪狂犬病,开展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伪狂犬病阴性猪场和尚未受到伪狂犬病毒新毒株感染的猪场,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引种监测、人员进出控制与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严防新毒株的传入;感染猪场(特别是种猪场),应开展净化工作,在做好疫苗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加强后备种猪的监测,用阴性后备种猪逐步替换和淘汰阳性种猪,最终建立阴性种猪群,达到阴性种猪场的标准。
猪瘟
现状
防控效果总体较好,但仍有零星散发疫情发生;临床上仍以母猪繁殖障碍等非典型猪瘟为主,但也有一些猪场因猪瘟疫苗质量问题或免疫程序不合理,而在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出现典型猪瘟。
防控对策
切实做好猪瘟的疫苗免疫防控;使用高质量的猪瘟疫苗,建立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条件较好的猪场应开展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种猪场应自发、自觉地开展种猪群猪瘟的净化工作,及时清除和淘汰阳性带毒种猪,以建立猪瘟阴性种猪群为目标。
细菌性疫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最主要的继发感染细菌病)
临床症状
易发阶段处于哺乳后期、保育期、70天转群后两周。致死率很高,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死亡猪剖检呈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和关节炎、脑膜炎;各种抗菌药物对发病猪的治疗均难以奏效;常继发于猪蓝耳病和PMWS。
流行特点
在转群后的生长育肥阶段(80-120日龄之间)出现的呼吸道疾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主要的并发病和/或激发病;常继发于猪蓝耳病;冬春等气候变化时节多发,在转群后的生长育肥阶段(80-120日龄之间)出现的呼吸道疾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主要的并发病和/或继发病,常继发于猪蓝耳病;冬春等气候变化时节多发。
养猪信息网 吴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