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养猪技术才能带来好的效益!猪场环保势在必行!
- 点击:
- 日期:2015-08-28 08:20
- 来源:养猪信息网
养猪信息网讯 8月27日 由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主办,广州市铂林农产品有限公司支持的粤东区域养猪技术高峰论坛在惠州凯宾斯酒店举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朱连德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廖新俤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邓衔柏教授以及各猪场代表等业内人士出席了此次会议,养猪信息网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主持人介绍会议流程
据悉,此次会议为60余人的座谈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针对新常态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此次讨论会旨在专家和猪场面对面交流,同时传播健康的养猪理念、养猪技术、猪病防控以及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朱连德博士
疾病防治,从猪群开始
朱博士认为,猪蓝耳病防控在于猪群流动管理、合理科学疫苗、生物安全措施等三个要素。非结构蛋白分子的差异,导致‘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出现;病毒的病原免疫原性与非结构蛋白的关系很低;在‘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的同源性上,经典株比天津株高。并表示,猪场存在‘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不一定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场存在数个有毒力毒株,出现温和的蓝耳病,哪个毒株是主要病原还有待探索。朱博士认为,猪场过度依赖疫苗而忽视其他综合措施实施,这种方式不可取。他认为控制猪蓝耳病的方法在于以下几点:1.一次性购进足够后备母猪—闭群—同质化;2.清群、部分清群、或缓冲清群;3.空气过滤;4.改进型McREBEL程序;5.免疫;6.检测或淘汰;7.区域控制与净化。朱博士提出养猪健康管理的五大要素,即为:品种、管理、环境、防疫、营养,并表示“养重于防”的认识不全面,应该是“养防并重防先行”,养好猪必须“防患于未然”。
朱博士谈到对于猪场疫苗的介入时机要合理,对于免疫频度的确立建议:1.种猪群,3-4次/年;2.仔猪,断奶前一周免疫(或2-3周龄);3.后备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3-4周。特殊情况下:7-10日龄+20-25日龄二免;10-14日龄+30-35日龄二免。最后分析了免疫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疾病防治,从猪群开始,一旦建立起稳定的免疫模式,尤其是亚群造成的持续循环和感染被清除掉以后,蓝耳病毒就可以被净化(当然还有有足够的条件维持病毒的阴性)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廖新俤教授
猪业环保理念与环保水平提升
廖教授就当前全国最新的养殖业环保管理动态、有争议的重要工艺环节、设施管理问题以及老场环保怎么解决等问题和大家做了交流。廖教授认为,主要环保理念主要体现在法治、环保工艺、环保管理(不仅设施管理)等三个方面;而环保水平提升依赖意识(需要制度保障落实)与能力(需硬件、运行管理)。廖教授列举了一些环保法的制定和实施,表示养殖成本与提质增效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同生产方式成本不同。并谈到转型、发展阶段的被动局面:种养布局失控、源头饲养规模失控、导致粪便由资源转化为废物进行处理、当前的粪污处理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根据现状,粪污利用成本很可能还高于处理成本。
对于环保工艺的评判,廖教授提到几点:综合利用还是达标排放、源头减量与清粪方式的选择、固液分离的问题、沼液与泥的问题、贮存设施与塘防渗问题。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养殖的做法,谈到目前德国80%的农场采用种养结合,并尽量使用自己的废弃物,每公顷12-15头猪;国外采用泡液粪或覆膜+大面积种植;而现在中国的猪老板生态养殖多沦为口号。廖教授对源头减量和清粪方式的选择、环保管理问题等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并提醒猪场杜绝偷排、环保工艺与处理目标应满足环保批复要求、废弃物外包利用或处理手续需慎重。
廖教授表示养猪进入新常态,养猪业环保需要转变理念,尽快规范养殖废弃物治理有助于保护和推荐地区养殖业健康发展。并呼吁业内人士形成共识!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邓衔柏教授
猪场主要疾病的临床诊断实践
邓教授认为猪场疫病的传播存在一些因素:1.环境问题;2.品种问题: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动物体发育不均衡,抗病力下降;3.从业人员素质差,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4.疫苗和药物问题。邓教授对认为猪病的诊断包含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对流行病学的了解、对病理变化的分析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通过在猪场的实践经验分析并展现了猪蓝耳、圆环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表现特征和诊断、防控措施。对于圆环病毒的防控,邓教授提到了几种防控对策:已知公共感染源的免疫,减少应激,疫苗接种。并表示,新购买的种猪应经检疫证明无本病感染才可以引进猪场,有多种疫苗可在疫区及受威胁区使用。同时要做到猪场清洁、消毒、灭鼠等,采用综合措施控制疫病。
现场提问互动环节
图/文 养猪信息网 黄兆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