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授在河北生态涵养区试验零排放养殖
- 点击:
- 日期:2016-12-26 11:06
-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眼下,河北省赤城县的山里温度很低。不过,走进三道川乡小三道川村村民王登成家的猪圈,并不觉得冷。两头乌黑发亮的大肥猪懒洋洋地趴着呼呼大睡,它们的身下不是冰冷的地面,而是松软的碎屑状物质。
“我这个猪圈不脏、不臭,冬天还能自动发热。”说着,王登成抄起身边一把铁锨进到猪圈里翻动起来,居然还冒出白花花的热气。
来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牧医系的郭秀山教授揭开了谜底。猪身下铺着的碎屑状物质,叫做“发酵床”,有80厘米厚,是由稻壳、锯末等垫料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猪把排泄物拉到发酵床上,经过猪的拱翻和人工掩埋,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排泄物被完全消纳,无臭气排放,同时还释放出热量,而废弃的垫料经过加工后会变成有机肥,又返回到田地里。
2015年,郭秀山教授带着北京市农委支农项目“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示范与应用”来到这里,帮助小三道川村3家养殖户将传统猪圈改造为发酵床养殖的新型猪圈。对于地处生态涵养区的三道川来说,这样一种零污染的生态养殖技术,除了让猪圈更干净,还有更大的价值。
三道川乡乡长杨春说,畜牧业一向是乡里的主导产业。当地正在探索产业转型,减少传统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发酵床养殖项目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但长远看有意义,乡里想在附近几个村子推广,发展成生态养黑毛猪产业。
但郭秀山教授坦言,这项技术要想推广开,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生物发酵作用下,发酵床会产生热量,夏天温度略高,需要研究用非接触式发酵床替代现在的技术。而相比于传统养殖,发酵床技术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有些村民习惯了传统粗放养殖,还没有感受到环境约束压力,采纳动力不足。
资金也是拦路虎。改造猪圈,每户要投入3万元~5万元,对当地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登成说,如果有资金扶持,他们村酝酿搞一个生态养殖合作社,既不污染水源,又能脱贫致富。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 2018-02-26嘉兴推动养殖业转型发展 零排放养殖 猪粪里淘金
- 2011-10-17厦门市率先制定生猪零排放养殖标准 已正式颁布实施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