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科院育出新种质“金乌猪”
- 点击:
- 日期:2017-04-17 09:24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图为“金乌猪”
前段时间,不少人向记者介绍:浙江农科院研培育了一个新猪种,前景无限。向该院副院长吴敬华一打听,确实如此:该新猪种暂名“金乌猪”,系院里承担浙江畜禽育种科技专项,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不过,由于目前只有育种群体的多余猪苗才被用来生产商品猪,因此种源非常稀缺,正面临养殖企业围追堵截的“烦恼”。
“‘金乌猪’具有中国传统优质地方猪的血统,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的新种质,初步兼具了中国土猪的肉质和外国品种的生长速度。”育种团队带头人、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长潘建治称,当前,我国猪肉市场95%的种猪资源需依赖国外品种,国内传统优质品种面临“退场”危机,在此背景下,该研究成果尤为可贵。
我国的地方猪种有200多种,在浙江,比较出名的地方品种猪,就有金华猪、嘉兴黑猪、嵊县花猪等十多个品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所饲养的猪品种基本都是地方猪种,但缺陷也有不少,比如生长缓慢、膘厚瘦肉率低等。
90年代后,我国大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种猪,纯进口品种杂交生产的外三元猪占到了商品猪的95%以上,具有中国猪血统的内二元、内三元逐渐被外三元杂交猪所代替,甚至很多中国地方种猪濒临灭绝。
为何曾经一度辉煌的中国血统猪会走向衰落?潘建治解释道:“从生长速度、产肉效率、养殖成本上考虑,外三元无疑是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这三个国外品种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养猪主导品种,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过在今天,猪肉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瘦肉越多越好的消费观念也不再一统天下,我国地方猪种肉质优良的特性显得尤为宝贵。”
那么,重新采用上世纪80年代的品种模式能否解决问题呢?潘建治摇头表示,中国地方猪种与国外品种简单杂交,得到的只是平均化了的结果,肉质提高多少,生长性能也下降多少,并非最佳解决方法。
“以前杂交育成的品种应该可以大显身手了吧?”记者追问。但潘建治坦言:“受当时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局限,这类品种的主要育种目标就是提高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没有充分重视肉质指标,对我国地方猪种优良遗传特性利用不够充分,又达不到国外品种的生长和产肉性能水平,与国外引进猪种相比较,多数自主培育品种的特色化优势不够明显,错位竞争能力不是太强。”
市场呼唤“土洋结合”新品种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猪肉消费国。在我国的肉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一直是最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普通的商品猪肉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取而代之的是安全、优质、美味的猪肉消费需求。
记者了解到,我国虽是养猪大国,但距离种猪强国却很远,主导品种长期处于“引种-推广-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之中,且在“金字塔”型的繁育体系中,顶尖的核心种猪资源全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专家介绍,实际上,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这些猪种除了耐粗饲、产仔率高的优势外,还具有肉色鲜红、系水力强、肌内脂肪含量高等特点,是国际瞩目的宝贵猪育种素材。比如在浙江,受市场热捧的金华两头乌猪、嘉兴黑猪,但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有些难以下手。之所以这么贵,原因就在于长得慢,饲养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在潘建治看来,中国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种质性能,处于两个极端。前者肉质好,但长太慢,产肉量太少;后者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但肉质风味普遍欠佳。“如何将两者基因进行有效整合,培育出既能保持地方猪优良肉质特性,又有较好生长产肉性能的新猪种,成为中国猪育种家面前的紧迫课题。”浙江省农科院前瞻性地抓住了这一动态,在2011年,启动了该项研究。
“金乌猪”已投入试生产
2012年,在浙江省科技厅支持下,“猪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获得立项,意味着正式步入研究轨道。
“基础种源除了金华猪之外,选什么品种?金华猪血统比率设定为多少?这非常关键。我们最终选定了育种基础群体的构建方案:先用‘美系’杜洛克猪杂交建成‘金华猪’血统50%的群体,再用‘台系’杜洛克猪回交建成另一个‘金华猪’血统25%的群体,最后两个群体杂交合成‘金华猪’血统37.5%的群体。这样一来,为后面一年一个世代推进的闭锁群选育,提供了基因丰富的种群基础。”潘建治说得简单,其实这一阶段足足花费了育种团队近3年的时间。
培育新品种种猪耗资巨大,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5至20年,目前,我国认定的猪新品种也不过20多种。潘建治解释道:“严密地讲,‘金乌猪’还不能称之为新品种,只能叫新种质。虽然已经进入了横交固定的育种阶段,品种雏形也已经具备,但与农作物不同,畜禽品种没有省级审定,只有国家审定,要满足国家审定的条件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一条指标,种群规模要达到繁殖母猪1000头以上,必须通过边育种、边推广应用来实现。”
但对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金乌猪”的新品种培育,潘建治充满信心,底气来自于他们研究并利用了先进的猪分子选种技术。据介绍,农科院研究确立了一套独特的优质猪育种技术方案,技术特点是分子标记与表型选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当中的关键新技术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据了解,该新猪种外貌上具有黑毛黑蹄、中躯修长的特征,8月龄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屠宰率达74%,皮下脂肪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于4%,肉质风味可与金华两头乌猪媲美。
为了使新猪种早日应用于生产,目前,新品种猪已在浙江多个养猪企业试生产商品猪800余头,初期获得了养殖企业、品尝志愿者、试销店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不少企业提出开发合作的愿望。潘建治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猪”能够占领国际种猪市场的一席之地,“中国猪肉”也能重回百姓餐桌,对此,他抱有信心。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