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饲料业那些事
- 点击:
- 日期:2013-01-28 09:51
- 来源:互联网
1、新《条例》实施
2012年5月1日,修订后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正式发布实施,与此相关的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相继发布,特别是《饲料原料目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更是首次出台。
新《条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点:一是明确了责任主体;二是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三是完善产品追溯机制,建立召回制度;四是解决了禁用产品问题;五是建立安全信用管理体制;六是加大执法力度。而这些改变,最终指向的不过是“变革”二字!
一项行业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行业方向的确定。新《条例》提高了饲料、饲料添加剂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进行技术升级,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轮政策性的调整过程中,将对饲料添加剂企业和产业格局发生显著性的影响,对配合饲料企业的技术体系和质量体系产生质的影响,会导致不少饲料添加剂企业、配合饲料企业难以适应、被迫退出。行业的优胜劣汰将进行得更加迅速。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评价一项政策的好与坏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政策目标与结果是否一致;第二,新政策是不是成本更低、更好的替代方案;第三,是否基于对消费者支付决策的预期。新《条例》修订贯彻的基本精神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使命。若在具体执行层面,能够做到相对公开、公正、公平,保障自由竞争,鼓励企业家创新。那么,新《条例》无疑将在中国饲料业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转型进行时
进入新世纪后的前十年,一直被称为饲料业的“黄金十年”。在那个高速增长时期,中国饲料企业多习惯走实用路线,就是通过低成本抓住机会快速扩张,先把市场占领,拥有规模优势。然而,从这三年饲料业面临的产量增速放缓、成本上涨、产能过剩、融资依旧困难等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经一去难返。
在“中速增长时期”,饲料企业已经很难继续按照扩张性模式发展,更多是陷入产业结构性挑战,产能过剩造成很大经营压力,而税费、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也只能靠企业自己消化。
转型,这个有些虚幻的说法,已经变得现实而迫切。经营者将不得不思考转型,去适应新的生存法则。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抓机会、重规模,到选机会、重细节。在行业高速发展时期,机会无处不在,规模取胜,大和强是关键词,如今则需要更注重投资机会的选择与细节把握。二是精细化,如海大、双胞胎、南宝等;三是加速国际化。未来数年,饲料企业最需要的是决策思维的变化。而人才、技术和管理仍然是决定饲料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面对未来,谁都知道挺过寒冬,必定是朝阳,但可能需要先摸索通过一条陌生的隧道!
3、水产料新格局
2012年,水产料企业之间的竞争短兵相接,趋向白热化。
中国水产饲料四强海大、通威、恒兴、粤海使出浑身解数,相继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营销变革,如恒兴“春耕行动”、海大“经销商伙伴成长计划”和“通威科技30年,赢氧技术展新篇”以及粤海悄无声息招兵买马等。这些举措,既是为了巩固、开拓市场,亦是水产料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随着养殖环境的污染和疾病形势的复杂化,技术领先的优势会被抵消掉一部分,此时在保证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水产料企业倾向于创新营销手段,去争夺市场。水产饲料业已经进入“营销时代”。
但是,正如江苏大学叶元土教授所言:“我们的产业技术并没有显著的升级、没有大的发展,依然还是处于低级制造、拼凑式的生产阶段。尤其是广东,2012年快速发展的膨化饲料,企业增加了制造设备的投入,又要面临产业的寒冬季节,情况会更糟。”水产料行业整体依然存在人才相对缺乏、专业化能力不足、规模偏小等痼疾,市场层面则表现出同质化竞争突出、赊销严重、服务能力欠缺等弊端。
海大、通威、恒兴、粤海之间的高手对决,终将裹挟所有水产料企业,实现行业洗牌,进而催生新的游戏规则,形成水产料行业的新格局。当潮水褪去时,谁会在裸泳?这个答案,留给未来。
4、原料暴涨
2012年,饲料原料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上涨大戏,再一次把饲料企业狠狠地“伤”了一回。Te7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最疯狂的当属豆粕。今年一月初广东豆粕价格约2800元/吨,8月末飙至4800元/吨,涨幅达到2000元/吨,按猪饲料豆粕添加比例17%来计算,因豆粕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每吨饲料成本就增加了340元。即便按照今年豆粕平均价格与一月份相比,涨幅也将近达到800元/吨,一吨饲料成本约增加了136元。另外,今年内鱼粉价格最高涨幅达4000元/吨,棉粕1500元/吨左右,玉米、菜粕、花生粕、小麦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上涨品种之多,价格涨幅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超出许多饲料企业采购人员的年前预测。
上游饲料原料价格不断推高,下游养殖行业惨淡,直接导致一些饲料厂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大型饲料企业尚可寻找替代原料降低成本或内部化解部分上涨压力,中小饲料企业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频繁地调整价格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若不这样做,生产成本的上涨又是难以承受之重。这还不是最严峻的,2012年大多数养殖户处于亏损、保本的状态,从5月份开始,华南地区罗非鱼、草鱼等养殖户纷纷“弃水上岸”,养猪户弃养的亦不在少数。这种饲料原料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在2013年集中释放出来,中小饲料企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去应对?
5、产业链之惑
虽然今年猪价整体低迷,但这似乎并未影响部分优势饲料企业涉足养殖业的热情。
粗略统计:今年大北农宣布将投资50亿元发展种猪业务;正邦集团计划将种猪业务单列,成立加美种猪公司,在2015-2016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种猪的生产能力,同时生猪出栏量达1000万头;桂龙则成功与桂林美冠原种猪场合资合作,未来五年要发展原种母猪群3000头,扩繁场母猪5000头,商品场母猪2万头,种猪、肉猪出栏50万头。海大、金新农、双胞胎、康达尔、旺大等企业据说也在悄然布局养猪业,加大集团则已经打响了加大种猪的品牌,尝到了甜头……
饲料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建立多个业务板块,通过业务组合,来抵抗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不至于将全部风险压在饲料上,这是出发点。但不得不提及一点:目前市场上由养殖起家,而后进入饲料业,大获成功的不在少数,如新希望、通威、温氏。但由饲料起家,而后进入养殖业,获得成功的却少得多。这当中的因由需要认真思考。
未来十年饲料行业将进入高成本、低利润、快速整合的时代,迎来大发展、大竞争、大淘汰的格局,但产业化并非唯一途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没有技术提升和管理提升,没有建立快速应变的能力,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胆量,饲料企业需三思而后行。对于多数饲料企业而言,先巩固饲料主业,再伺机做风险投资,似乎更靠谱一些。
6、创新提升
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永恒的话题!目前的饲料业,营销有余,创新不足。
就技术层面而言,饲料业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是原料匮乏和饲料安全(这里不再赘述)。技术趋势和产品开发必须围绕这两大问题而展开。禾丰牧业技术总监邵彩梅认为,饲料企业刚起步的时候,总是在一个生产车间生产猪料、禽料、水产料、反刍料多个品种,期待东方不亮西方亮。但产品品种的繁杂给生产现场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也给产品质量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目前诸多饲料企业正在或已经完成产品精简化、工厂专业化、产品简单化的由多到少的阶段。未来,饲料产品在专一化的基础上会更有针对性和细化,比如为猪场提供个性化产品或定制化产品,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原料资源,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此来看,如何应对原料供求紧张的挑战,如何提高生产现代化、自动化水平,如何通过营养的手段降低料肉比,依然是饲料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
在经营层面上,饲料企业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尤其在行业陷入低迷的时候,怎样打造精兵简政的组织,而非粗放;怎样反思和调整市场策略、创新策略,而非一味跟随;怎样提高、保证有效的市场占有率,而非采取激进的销售方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些组织架构的调整、管理能力的提升、商业模式的确立,得先有创新的思维,才有创新的行动与结果。
7、并购路上
2012年,上游原料涨价,下游养殖效益低迷,饲料企业大都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不少中小饲料企业因扛不住,或破产,或被收购,大型饲料企业迎来了兼并收购的好时机。
饲料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特点,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整合来推动成本降低,提高行业集中度,在结构重组当中来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促进饲料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国家明确鼓励、支持和倡导的。
但正如某业内企业家所言,行业内并购更多只是处于联合阶段,体现为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双方依然各行其道,价值观、企业文化都不一样,规模是快速增长了,但并没有起到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调整以及价值提升的目的。
先有战略,符合战略的,以并购竞争力为主要诉求,再去收购。而不以并购规模、并购数量为目的。这种并购原则、理念是目前许多饲料企业所不够清晰,或没能好好执行的。
一个好的并购行为,起码需符合四个前提:一是你的企业确实需要兼并收购,二是价格能够接受,三是能够优势互补,四是有能力管理得更好。冬天是狩猎的季节,但不是什么都能买,要有选择性地兼并收购。否则“吃”进去之后消化不了,岂非得不偿失?
8、安全至上
继“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之后,2012年,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介,先后爆出“激素鸡”、“抗生猪”、“避孕药黄鳝”等传言,虽有政府部门或专家出来辟谣,但负面影响已经发酵,给企业、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经社会媒体曝光的“河南惠康地沟油”事件,以及央视曝光的“速生鸡”事件,让一些大型饲料企业无论站着还是躺着都中枪,最终整个产业都受伤。
持续发酵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需要系统治疗。阵痛在所难免。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作为媒体也好,作为企业也好,作为民众也好,都需要理性对待,更要看清自己本该扮演的角色是否“串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饲料产品质量卫生指标监测合格率95.7%、禁用物质监测合格率99.97%,生鲜乳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剂物监测合格率100%,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8%,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7%。话虽如此,我们依然需要反思!今日的“地沟油”与昔日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苏丹红”,所暴露的诸多问题非常相似。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对这些特殊物质的源头管理与流向追踪不明。在一个亟待净化的市场环境里,有一个环节疏漏,往往会导致影响非常恶劣的后果。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饲料企业要保障食品安全,一个是量的保证,一个是质的保证。对于绝大多数饲料企业而言,现在真正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一般不会出在饲料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加工程序,而是会出现在企业可控之外的地方。所以,产业化经营显然更能保障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但这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政策配套和相应的引导,否则一旦失控,后果更不堪设想。
- 2020-02-01广东|饲料、兽药、动物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有关事宜通知
- 2019-11-22深度报告:生猪出栏将在明年降至最低 饲料企业或降至两千多家
- 2019-10-17这一饲料添加剂大幅提价,5家企业市占率超9成
- 2019-08-20玉米、豆粕饲养畜禽比配合饲料更安全?专家解读:不一定!
- 2019-07-10农业农村部:2020年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
- 2019-06-03原料涨价 更多饲料企业跟涨
- 2019-05-07玉米现货价格开启上攻模式,五一过后或更“牛”
- 2019-04-11官宣:供需趋紧,2019年玉米价格看涨
- 2019-04-18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对饲料行情影响较大
- 2019-03-20亿吨饲料市场的物流机会,谁最有可能夺得?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