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从肉价新闻看物价报道得失:重消费,轻养殖

  • 点击:
  • 日期:2010-12-16 14:55
  • 来源:新华网

继“猪通涨”、“蒜你狠”、“豆你玩”后,“苹什么”又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词。以往在探讨物价波动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鲜有反思新闻报道对物价波动的影响。事实上,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现代社会中媒体影响、干预物价的能力日益显著。

由于食品类商品在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CPI ) 中占大约1/3的比重。从以往的数据来看,食品往往是各因素中对CPI影响最大的。而在食品大类中,猪肉所占权重较大。笔者以猪肉价格为题,选取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的相关报道与评论进行定量分析,由此探索进一步改进物价报道的思路。

四报肉价报道定量分析

1. 新闻体裁

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四报刊发了158篇有关猪肉价格的新闻与评论,其中《人民日报》48篇、《解放日报》40篇、《新民晚报》24篇、《新闻晨报》46篇。统计发现,消息是猪肉价格报道中最常使用的体裁,有127篇,占80.38%;通讯14篇,占8.86%;深度报道3篇,占1.89%;新闻评析5篇,占3.16%;新闻综述3篇,占1.89%%;言论3篇,占1.89%;摄影报道2篇,占1.27%;其他1篇。

党报除了消息、通讯等常见体裁外,善用新闻综述、新闻评析与言论来表达观点,引导舆论。其中3篇言论全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新闻分析和新闻综述也基本是《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的“强项”。

2. 报道时机

新闻报道和言论强调时效性和报道时机。三年间的猪肉价格报道,以2007年最热,期间又以5-9月为最为集中。这因为:2007年5月猪肉价格开始猛涨,这一拐点成为媒体肉价报道的引爆点,以致引发后5个多月的集中报道;同时也表明媒体热衷于报道涨价,而对价格平稳和降价不是特别感兴趣。

三年间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由热转冷的趋势:2007年肉价猛涨,当年四报共刊发了124篇报道与评论,占78.48%;2008年、2009年报道量迅速递减,2008年16篇,2009年18篇,分别占10.13%和11.39%。

从外部环境看,2007年年底至2008年7月,虽然猪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但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相继落实,生猪出栏量逐渐增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苗头,猪肉价格渐渐步入下行通道。

3. 新闻信源

猪肉报道信源来自上下两头的特点明显:一是握有信息资源优势的政府机构。统计发现,信源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有90篇,来自权威价格监测统计机构的有28篇,而这些机构实际上都是附属于相关政府部门的。两者相加,占所有信源的74.68%。但是,生猪养殖、猪肉流通等行业协会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信源来自于行业协会的报道只有1篇。

二是养殖场养殖户、批发市场、商店超市以及街道社区。来自这些信源的报道有30篇,占18.98%。分析发现,来自养殖场养殖户、批发市场、商店超市以及街道社区的信源很不均衡:媒体更偏重销售消费终端而忽视生猪养殖上游环节的信息。统计发现,信源来自基层的30篇报道中,批发市场、商店超市和街道社区有27篇,而信源来自养殖场、养殖户的只有3篇。

4. 议题设置

媒体可能影响不了人们 “怎样想”,但却能通过设置议题有效地让人们去“想什么”。在四报新闻报道与言论中,涵盖了“促生产、保供应、稳肉价”、“价格行情信息监测统计”、“肉价波动原因、形势与对策建议”、“肉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及加息”等议题(详见表1)。

5. 报道角度

在猪肉价格报道中,四家报纸使用何种报道方式、使用什么样的切入点进行报道呢?笔者认为可以分解为三种思维、八种视角(见表2),

统计发现,其中民生思维的报道62篇,工作思维的报道53篇,专业思维的报道占43篇。《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猪肉价格报道总体比较重视工作思维,《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比较偏重民生思维。统计还发现,猪肉价格报道基调基本都是正面引导,而反思现状、提出预警的报道只有3篇。

猪肉价格报道得失评析

成功经验

(1)四家报纸大局意识强,充分报道了政府在促生产、保供应、稳肉价、安民心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客观看待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对于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举措,四家报纸都作了及时而充分的报道,传递了党和政府稳定物价的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很好的解疑释惑作用。

(2)价格监测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

在这一轮猪肉价格波动中,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在稳定市场、安定民心方面的作用。由于政府部门努力做到了信息公开,使得生猪生产、市场流通等各方面信息非常透明,媒体也大量采用了政府提供的信息,较为全面、准确地报道了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价格和质量安全情况。

目前国家级的价格监测机构有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的最新监测、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价格监测系统,上海市也有市统计局、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平台“上海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网”等价格监测系统。四报有关肉价方面的行情信息,几乎都来自价格信息监测统计机构。相关价格监测信息非常及时,有的监测系统还实行了一日一报制度。

当时,部分地区发生了以高热等为主要症状的猪病,2007年初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这是否与肉价上涨有关?是否已经得到控制?2007年8月24日,《人民日报》用较大篇幅报道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问题,回答了许多公众关心的问题:目前发生的所有疫情均被有效控制在疫点上,并没有扩散蔓延;根据对17个省份69个市的疫苗使用效果跟踪调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仔猪和空怀母猪是安全的,不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同时报道也介绍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非人畜共患病等相关知识。

(编辑:admin)
从肉价新闻看物价报道得失:重消费,轻养殖-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