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失衡导致“瘦肉精危机”
- 点击:
- 日期:2011-03-25 20:44
- 来源:南方农村报
自3·15消费者权益日被央视曝光后,“双汇瘦肉精事件”至今仍在进一步发酵。先是双汇内部问责,多名高管被免职;继而政府相关部门介入,若干责任人得到行政处分;农业部、商务部也派员进入河南督察,彻查生猪养殖环节添加瘦肉精问题。但舆论对此事依旧反映强烈,更有媒体呼吁司法介入调查。
纵观双汇瘦肉精事件,不难发现双汇乃至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的种种渎职行为,在饲料添加、生猪检测、产品追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漏洞。瘦肉精严重危及食品安全,理应得到彻查。不过,倘若回溯双汇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则会发现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产业内生性原因。
众所周知,双汇是国内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有资料显示,目前整个高温肉产业规模大概为100多万吨,双汇的产能就达90万吨以上,占了80%以上。双汇近些年的扩张态势更是有目共睹,从1998年开始,其先后在全国建设了2000家冷鲜肉专卖连锁店,并通过直营、合资、加盟等方式,在北京、河南、四川、山东、湖北、湖南、河北和安徽开设了500多家连锁店。与此同时,双汇加大投资、扩大产能,从该公司去年披露的中报可见一斑:宜昌双汇日产70吨低温肉制品项目,自2009年至2010年6月底,累计投入9932万元;2010年2月,该公司计划投入1.7亿元建设120吨低温肉制品项目,该项目已于去年7月投产,仅后者就能将目前双汇集团产能提升10%以上。而这些年来,双汇类似的投资项目从未间断。
与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以及迅猛扩张的产能严重不协调的是,其在产业链上游的资源相当有限。近两年,双汇虽然也涉足生猪养殖业,在省内叶县、济源建立生猪养殖项目,但自产生猪远远不能满足其产能飞速扩张的需求。有记者了解到,双汇目前生猪自养比例在1/3以下,即外购生猪超过2/3,而此次“瘦肉精风波”正是源自外购生猪环节。
平心而论,以目前生猪养殖的分散格局,要在养殖环节对普通散养户做到严格监管,难度很大。加之在检测环节漏洞百出,检测项目不全,甚至花钱过关的现象并不鲜见,食品安全就更加难以控制。不可否认,双汇在生猪收购和瘦肉精检测环节存在重大疏漏,但从控制生产成本的角度考量,目前也只能对外购生猪采取抽检方式,世界上没有哪家企业能承担对所有产品全面检测的成本。可问题在于,来自千家万户的生猪,使用瘦肉精现象仍较为普遍,不全面检测,就难免有漏网之鱼。这或许恰是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根源所在。
在生猪养殖领域,要想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我国在种苗、饲料、兽药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水平都比较低,都难以做到严格监管,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很显然,由于生猪规模化养殖成本高,疫情控制风险大,长期来看对促进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不明显。而在饲料行业,又已经有新希望等超大规模的饲料企业,双汇也难有大作为。上述因素直接导致其对产业链上游把控的动力不足,下游网络和中游产能发展迅猛,而上游环节支撑不够,头重脚轻导致根基不稳,企业在高速行进中难免有翻车之虞。
可以预见,这样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双汇一家企业。商务部此前已宣布在未来两三年中将现有的2.2万家生猪企业减少一半以上。目前龙头企业屠宰集中度尚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或许也不止存在于肉制品行业,它甚至是企业加速扩张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反映了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无论司法介入还是行政处分都可以起到行业预警的作用,但彻底消除危机无疑需要整条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2018-11-222018肉制品行业A股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双汇独占鳌头(附排
- 2018-08-175000头猪遭殃!双汇发展非洲猪瘟风波时间线
- 2017-12-05瘦肉精致俄罗斯禁止进口巴西猪肉产品
- 2016-02-03网络食品监管办法有望上半年出台
- 2015-11-04肉企三季度业绩下滑生存陷困境 “致癌论”雪上加霜
- 2015-10-26肉类企业:加工肉制品致癌之说夸大其词
- 2014-09-20俄罗斯兽医官到双汇北大荒肉业考核
- 2014-08-13南都:猪价大跌 下半年进入上涨通道
- 2014-05-07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IPO失败疑点分析
- 2014-04-21双汇进口猪肉正从宁波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