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回眸一号文件:引领中国走向强农、惠农、富农之路(2)

  • 点击:
  • 日期:2012-02-01 14:45
  • 来源:中国网


韩俊进一步分析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投资长期欠账,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韩俊说,农业科技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因此,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为主的定位,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那么,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应实现哪些方面的突破?韩俊认为,首先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的农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要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突出转化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服务机构和队伍,重点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调动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业能手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第三要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注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村民生领域,积极发展农村民生科技,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清洁能源、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现代科技设施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力度,依靠科技手段缩小城乡之间民生领域的差距。

第四要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核心高产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科研专项攻关。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切实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费用。

韩俊强调,中央一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已经作出了明确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我们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促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购销放开粮市旺

本报记者 刘 慧

对于黑龙江宝清县尖山子乡北岗村村民徐凤尾来说,2011年是一个丰收年,他种了17垧地,收获了12万斤大豆,纯收入少说也有十八九万元。他持粮待价而沽,希望以最合理的价格出售,获取最好的收益。粮食购销市场完全放开后,农民有了卖粮自主权,而国家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水平,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曾经长期处于粮食短缺状态,因此,国家一直实行粮食产品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粮食供求形势进入综合平衡阶段,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决定“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此后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不同方面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事关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后,灵活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2011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比上年提高了5.6%到21.9%;继续对油菜籽、大豆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对新疆的小麦和东北地区的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初步测算,2011年,由于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促进农民增收300亿元。这样既能促进粮食生产,又利于国家掌握充足粮源。

目前,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粮食部门在23个省(区、市),对8个主要粮油品种进行深入调研,加强对粮食产销和成本收益变化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最低收购价原则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的措施建议,为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和合理确定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提供决策依据。

可以预期,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持续增长,农民种粮的收入也将不断提高。从长远来看,要切实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保证农产品价格有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着力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机制。

林改万山绿更浓

本报记者 刘惠兰

“把树当菜种,把山当田耕。”广大林农舍得本钱,敢于投入,在自己的林地里垦复施肥,耕山育林,造林热潮持续展开。随着树木成林、林地的增加,不少林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在林区随处可见的喜人景象。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这项改革,把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承包落实到农户,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明确了林地承包期70年不变,期满可以继续承包,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和护林的积极性。

林改后,农民植树造林热情空前高涨。不少农户,种好了自己的林地又去承包荒山,山上没有了空地,又在村边地脚或河滩植树造林。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荒山变绿,一片片新绿成林。初步形成了森林资源增加、林区农民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可喜局面,真正实现了“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林改目标。

林改成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各地把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林改。他们普遍认为,30年前农村实行“包田包产”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让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30年后又实行“包山包林”到户,将为农民开辟发家致富的广阔空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激活了山区、老区、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后发优势,使沉睡多年的山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永胜县针对山大、人多、耕地少的县情,引导全县大力发展核桃、桉树、膏桐“三棵树”,至2011年,三大树种已累计发展110多万亩,林产业年产值突破4.4亿元。农民通过林业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全国27亿亩集体林地资源不仅绿色更浓,也成为西部崛起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阿芳)
回眸一号文件:引领中国走向强农、惠农、富农之路(2)-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