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打向影响猪价的15发炮弹

  • 点击:
  • 日期:2014-03-28 09:28
  • 来源:谋易管理咨询机构

前几天,因为双汇进口猪肉一事导致行业 哗然,我在愤怒之下在凌晨写出了《双汇,你丫究竟想干什么?》来表达我的心情,因为在第一篇中还有部分意思未被完全表达,恐被误会,所以,又在两天后写出了《我为什么冲冠一怒“吼”双汇?》。事实上,我与双汇并无“过节”,双汇只是一个爆发点,我想不仅是我,千千万万的养猪人,乃至是饲料人也有同感,只是,我最先“呐喊”了一声,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共鸣。当然,也有一些人也以“智者”、“中立者”、“裁判员”的身份发表的不同意见,应该说,其中有些意见是客观的、智慧的,当然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他只是为了表现与众不同,而没有站在弱者的立场。


有人劝我适可而止,不要得罪太多人。我们“谋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是做管理咨询的,我们的直接客户不是养猪人,但我们却经常和养猪人在一起,我们知道养猪人的“艰辛”,见证了养猪业的“寒暑”。我们并非为所有养猪人呼号,而是为那部分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依然倾家荡产的养猪人大“吼”一生,所以,谈不上得罪谁,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首先,我是个男人。

我们没有生在乱世,我们也不想生在乱世,但今天,我们的这个行业却处于乱象当中,这是事实。因为经验、见识的关系,我们有机会看到了一些深度的东西,但我们仅仅为了不得罪人而闭嘴,至少就失去了男人最基本的“血性”。在这个大讨论中,所有的人都有发言权,当然也包括我,既然前面两炮都放了,无非是再放一炮,多听到一声响,哪怕是还会受到部分非议,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也就算是实现了我的初衷了。

此文,是我与“双汇进口肉事件”大讨论的最后一次发声。从明日起,重新专注于农牧企业经营系统的效率提升,那才是我的事业。

一.当下的猪价分析涉嫌“马后炮”

尤其是趋势性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对生猪价格的所有分析都涉嫌“马后炮”,是滞后性分析,而且这种分析在不解决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误导行业发展。我们都知道,分析是需要数据支持的,需要用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在我国,生猪的存栏、出栏量数据统计体系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没有数据支持的分析,无异于“臆测”。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几家网站在努力建立各地猪价的情报系统,我们期待在未来可以看到科学的引导,这种引导有助于指导生产。

二.补栏积极性对存栏量对猪价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当下的中国养猪业,生猪补栏的积极性本身并不会在短期内影响生猪存栏量,而只有淘汰母猪的产能才会在几个月后影响到猪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补栏指的是谁补栏?补栏的实际上是育肥猪的专门饲养者,他们平时不养母猪,根据行情选择是否育肥。仔猪不同于鸡雏,仔猪一头几百元,即使散养户没有补栏的积极性,那么,养母猪的也不会把仔猪掐死。只是会便宜卖掉,或者自己育肥。——总量并没有减少!仔猪便宜,反而有助于育肥者补栏,近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猪价很低,因为仔猪价格也低,预期成本低,所以,很多育肥者积极补栏。

三.疫情和疾病成为猪价难以预测的一支挡箭牌

事实上,最近几年,疫病对猪价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但影响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反而更值得思考。2008年,所谓的“高热病”的爆发导致存栏锐减,供需迅速变化,导致猪价攀上历史高峰。最近几年,疫病的频发已经成为常态,不过,全国性的爆发不算多。

如果以此(疫病)为挡箭牌预测猪价,那么这个挡箭牌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但疫病的实际影响很难客观评价:因为主管部门讳言疫病。尤其是近期所谓的“禽流感”让禽蒙受了不白之冤,损失数百亿,主管部门会更慎重的披露。

事实上,疫病损失了多少头猪,这个数据很重要,但我想谁也没有这个真正的、准确的数据,所以,也无法给猪价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既然很难客观评价,就不能轻易拿出来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对于疫情的影响,反应不一,区域性差距很大,网络给传闻提供了便利,传闻带来恐慌,恐慌影响猪价的变化,这种情况倒是有的。

四.所谓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矛盾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在中国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畜牧业中会有一些调剂:猪价高,食堂会多吃肉鸡;肉食品加工厂会在配方中增加鸡肉的含量,这一点,火腿肠企业最清楚。而供给量,在中国,谁也无法准确的说出来。哪怕是相对准确。据我的猜测(也只能是猜测),实际养殖量可能和披露的数字可能差距20%、25%,也许更多,但只能是猜测。——我相信农业部部长也是猜测。

当然,近期有人在分析猪价的时候把中央反腐倡廉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我想,这个因素肯定会存在,但影响有多大?应该是有限的。政府官员的吃请存在的历史悠久,他们早都吃腻了大鱼大肉,最喜欢吃“海鲜”、“野味”、“农家菜”、“天然”、“稀缺”,而不是猪肉。不要说是政府官员,就是城市居民,现在在吃饭的时候,往往是青菜被挑光了,肉都剩下了。真正的肉食消费并非生活水平很高的那一部分人,而是普通居民或工厂消费。

当然,猪肉价格低,反而会促进消费。过去几年很多人在鼓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会带来猪肉消费的大幅度增加,用来增加养猪者的积极性,这些言论不知道是从哪里出来的。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这样,一个智者稍作分析就会看出破绽:一个人的猪肉消费量并非是住在城里还是农村,而取决于他的收入和消费习惯。他的收入没有明显的增加,因为身份证变了,猪肉消费就会大幅度的增加?

综上所述,我认为需求是相对的,而存栏量是不确定的,所以,不好谈平衡,只能谈估计。在中国不同的专家讲出栏量的数据,差的多的都能在一个亿,一个亿的误差,对供需平衡的影响还不够大吗?不过,我相信最近几年生猪的供应量大大增加,因为现在猪的品种、PSY、饲料报酬等数据的确有大大的改善,加上疫情没有大的爆发,出栏量应该是大大的增加了。反而,猪肉的消费量是否增加了,我表示怀疑。不知道有这种说法的人依据是什么?

五.饲料价格并不是推高猪价的根本原因

至少现阶段在中国不是。

2008年和2010年下半年,饲料价格的上升和猪价的上升严重不成比例。而今天,2014年年初,猪价的下滑速度也远远超过饲料的降价速度-它们同样不成正比。

成本高不高,取决于售价有多高,它是相对的。按道理来说猪价应该随着成本而水涨船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和供应量及屠宰厂的做法关系很大。

另外,我想说的饲料价格不代表饲料成本。贵的饲料未必饲料成本高,而不同的猪价市场表现下,成本变化也很耐人寻味。现在猪价很低,很多养猪者选择了预混料或浓缩料,这并不代表造肉成本会降低。当然,养猪者也有它的道理:现在追求的不是生长速度,甚至是造肉成本,而是拖延出栏,等待价格高点。

事实上,饲料的价格(请注意,我说的不是饲料成本,这是两个概念。)可能会因为猪价的高位而上涨。在这期间,多数企业都抓住了这个机会,推广高档饲料,高档饲料售价高。

六.中国的猪价有时候是“赌”出来的

中国的猪价在没有客观的存(出)栏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所以,“有关部门”对猪的生产缺乏指导性建议。我们中国对大豆玉米、稻谷、钢铁、水泥、汽车等类别的产能都有比较准确的指导性建议,甚至会利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电力和信贷等手段进行强制性地调整。而养猪者对于猪价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的情况下,抓住“良”机赌一把的心理更是推高了猪价。——这种情况,已经出现数次了。惜售,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情况,惜售也在推高猪价或者造成猪价的进一步下跌。猪价高的时候压栏,继续推高猪价。猪价下跌的时候,很多养猪者不愿意面对现实,很可能开始赌猪价。2012年,猪价下跌的时候,我在湖南、江西等地看到很多人把猪养到300斤,其它地区养到250斤的现象也不少。

当时,我私下预测猪价会被这种行为导致进一步下跌。因为,当猪压到300斤的时候,最高兴的是一些有熟食加工的屠宰企业,它们更能把握心理:现在已经300斤了,猪有的是,我看你还能压多久?我不信你会让猪养到400斤。

所以,压栏很多时候无助于推高猪价,更可能压低猪价,除非猪的存栏量真的很少。

七.鼓吹“绝对规模化”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在这里,我说的是“绝对规模化”,而不是反对规模化。

“专家”讲话是需要斟酌的,尤其是在一个受众很多的平台上,它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因为这样的说法而失去信心放弃养猪。 事实上,在中国,并非规模越大猪养得越好,也不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近几年,我走访了大量的规模化猪场,甚至一些知名企业,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与我一起的专业的同行者),它们的养猪水平很差,比不上河南、山东的一些专业化,成本要高上1元/市斤。我认为,鼓吹养猪规模化的人要买是不了解中国国情,或者是别有想法、利益驱动。

对于养猪的大规模化,这一点,我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中国的养猪业,应该是多元结构组成的。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合作社模式引导下的组织化,而不应该是绝对规模化。现在合作社办得不好,但并不代表合作社模式不好,而是政府没有引导好,办合作社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办,缺乏资源。

在中国,我认为“大规模化猪场”、“准规模化家庭猪场”、“合作社化的小规模”三足鼎立,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有助于行业整体的提升,同时兼顾到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请注意,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是不能指望“大规模化猪场”来满足的。关于这一点,后面会在“第15发炮弹”中详细阐述。

中国有人动不动就以“国际惯例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作为规模化的依据,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算不算是国际主流政体的形式?不算,但照样可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而平均占有耕地几乎最少的国家;中国也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农村剩余人口很多。脱离了国情来讲国际惯例,是教条主义的翻版。所以,散养户的形式有很多问题,而绝对规模化的问题也并不少。所以,我建议是要相对规模化,这是一个度的问题。相对规模化就是两口子最多增加几名雇工就可以。这样的好处一是成本更低,二是管理可控。

我曾经在大学里教过《畜牧业经济与管理》,专门研究过规模经济,当然也更知道什么是“规模不经济”。我每年在终端市场的时间很多,甚至大部分是在一线,我也建议专家们挽起裤腿,多去基层,系统地分析中国国情,而不要出国参观一次,回来就发感慨,就鼓吹规模化的好处。在中国,很多人神话了教槽料,这些年过去了,行业对教槽料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当年已经不一样了。昂贵的教槽料会越来越少,终将回归到原来的价值,做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八.应该更激烈的批评政府相关职能的“不作为”!

中国养猪业的问题不是缺少“马后炮”的专家,而是缺乏有胆有识激烈评论政府职能缺失的人(当然,我的胆识也不够)。有的时候,话说的激烈一点不是坏事,只要不是过激。最近,媒体、舆论、网络的批评,都促进了国内一些问题的解决。一个郭美美事件,看起来让红十字会颜面扫地,但可能对中国整个慈善事业的透明度都有积极的意义。短期会对捐款有一些影响,但可以让慈善事业更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郭美美的无知是个人的无知,而对慈善事业的推动进步则是一个副产物。

曾经,我不知道农业部为什么要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补贴到什么时候为止?今天的猪价下跌肯定供需矛盾有关。全国都在疯狂的进行引种,农业部还在补贴,只短短几年,猪的供应就如此过剩。今天难过的还仅仅是肥猪市场,下一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恐怕就是种猪行业了。不出3-5年,大量做产业链的农业企业,就会像卖饲料送豆油一样把种猪送出去。这么多年以来,农业部用于补贴能繁母猪的钱如果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可能更有效。那些补贴恰恰补贴给了不需要支持的人,需要支持的反而与支持无缘。近期,各地畜牧部门不断被媒体曝光丑闻,其间的阴暗角落可见一斑。

为什么养能繁母猪要补贴?是为了提高生产性能、生产效率、扩大供应,用这样的方式来平抑猪价。当猪价低的时候再通过国家收储来调节。我们假定这种做法是对的,那允许进口猪肉就可能是错的。

这些政策缺乏逻辑性,想当然所以然,有关部门管了那么多年,越管猪价起伏越大,今年居然成为15年来最大的亏损年,简直是奇谭。

九.行业组织缺乏力量,当当样子作用有限

养猪行业本来就不该是农业部用行政的手段去管,行政部门应该建立规则、维护秩序,而不是插手市场行为。养猪业要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好是行业协会管行业,行业发展需要管,更需要引导。

中国的协会很多,养猪协会也不少,但缺乏像美国大豆协会这样能干点实事的协会。——当然,美国大豆协会维护的是美国豆农的利益,而我们哪个协会是在维护中国养猪业的利益?今天,双汇进口猪肉,打击中国养猪业的信心,哪一家养猪协会站出来去警告双汇了?没有,至少在媒体上代表中国养猪业发表一下声明吧?中国的养猪者不是组织化的,是散兵游勇式的各自为战,所以,就成了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屠宰企业的“盘中餐”了。有一位所谓的专家写了一篇文章来和我唱对台戏。辩论甚至批评我并不介意,不过经常炫耀,他是某上市屠宰企业的高级顾问,以这个身份来站在屠宰企业的一边来和养猪者厂对台戏,本身就很苍白,缺乏公信力。

中国缺乏一个能正确引导行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预警的机构。当然,这是一个体系,需要下决心,需要投入。但相对于一个影响国计民生,一个牵动国家总理(几届总理都关心猪价,因为它影响物价指数)的事情来说,这个系统是早晚要建的。中国的生猪产业规模有大几千亿,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但品质却无法让人放心。它的“大”和它的“乱”,都呼吁一个务实的国家级养猪协会出现并发挥它的价值。我们期待一些养猪协会尽快发挥作用,标准向美国大豆协会看齐。

十.猪价近期会不会出现转折?

我记得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以“猪粮比”为参照的市场价格调节体系几乎成为了摆设。在猪价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时候,“有关部门”几乎束手无策。为什么?国家冻储肉没了。如果有,早就拿出来了。国家冻储肉的总库存据说总量只有60万吨。60万吨是什么概念?全部拿出来,只够国人吃几天的。——而且,那是库容,不是实际库存量。当然,这个数据是网络上说的,我尚未一一核实。

马上,国家又要开始进行猪肉国储了,虽然这次只有6.5万吨(也就是65万头猪而已),但至少在心理上给大家一线希望。但这次收储给猪价带来多大的变化?我是的确看不出。在中国,影响猪价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猪周期”已经成为过去时。只要供需的确切数据没有;只要生猪期货这些手段没有;只要没有有效的存栏、出栏、价格预警,猪价就会“像雨像雾又像风”。

我们中国的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可能有点不理智,也无法理智。中国的养猪户虽多,但不是一个整体,更没有默契。所以,很容易被突破心理底线。

据一直研究猪价的冯永辉在微信上透露,最近即使猪价那么低,养殖户还在赌猪价,都等着别人在淘汰产能,而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下一轮猪价的受益者。请注意,赌要对赌才刺激,如果所有的人都朝一个方向赌,那本身就不是赌。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在死扛,猪价很难上去。但谁愿意退出呢?扛不过去的!

十一.养猪业应该得到系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支持

国家最近几年对养猪业的支持较大,但都是碎片式的:无论是能繁母猪补贴还是规模化扶持资金,很多地方的暗箱操作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让最需要支持的那部分养猪户没有得到支持。事实上,现在,只要不是系统性的对养猪业的支持,它的作用都一定是有限的,无法形成合力。

前几年,中国重税收、重GDP,但忽略了,税收是用来做什么的?税收的一大功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所以,虽然养猪业不能提供很多的税收,但影响物价指数、影响人民生活,影响人民的幸福感。所以,虽然税收不多,但国家的税收收上来可以多拿出来一点支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不是简单的补贴),意义是一样的重大。

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去解决。

十二.不要去幻想不合理的利润

是的,在现阶段,在中国养猪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三高”行业,但猪肉作为一个特殊的普通商品,注定国家和市场都不会让它成为一个暴利商品,这是最终的结果。

那么,养猪的利润多少最合理?

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绝对的合理,合理只是相对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他们的期望值也不一样,超过期望值,就会觉得合理。

我知道,如果我提出一个利润的建议值的话,搞不好会被很多人痛骂,因为大家当然都想赚得更多。但愿望是愿望,我们有必要参考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首先,我们以一对夫妇养30头母猪为例,按照每年产活仔20头计算(事实上还达不到),那么,出栏量大约在500-600头。按最低500头计算,如果一头的利润在200元的话,那么就是10万元,这个数字大家满意不满意?如果不满意,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美国的数据。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美国养猪,硬件投入肯定会比国内要大,第一是美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简易猪舍不适用,再一个就是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相对的),当然了,美国人通过实现规模化和自动化水平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那么,美国现在养猪一头的利润是多少呢?

据2011年的消息显示:(以下是根据媒体报导计算: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未来每头猪的利润可以达到20美元,那么按照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兑人民币6.46(2011年)),就是129.2,我们四舍五入到130元,那么按照500头计算,利润就是6.5万元,远未达到10万元的水平。是不是美国人养猪就只赚不赔呢?也不是,美国农民在2010年底的时候每头猪亏损20美元,也不是包赚不赔的。(信息来源于南方都市报)据美国明尼苏达州Agstar金融服务公司的副总裁Greenwood的一句话。另外,美国彭博社11位经济学家预测:国际猪肉期货可能在明年(2012年)底降低16%,至每磅猪肉76.95美元。再降16%是什么概念?那么利润只有5.46万元了。

从上面的报导来看,美国养猪业即使有政府的补贴,粮食价格也低,它同样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是靠生产效率的来赚钱的。

所以,养猪在未来不是养就能赚到钱,而是会大致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短期波动。随着几轮大起大落的洗牌,猪养不好,成本高,就会缺乏竞争力,会率先被淘汰。所以,我并不反对市场的优胜劣汰,但大起大落对养猪业不是好事,只要是大起大落,赌的心理就会存在。

我从未说过要保护猪价,没有原则的保护可能是对落后的保护。但并不代表双汇从美国进口猪肉是道德的。美国猪肉比中国便宜,有国情的因素、政府补贴的因素,不是完全平等的竞争。既然不是完全平等的,就不能拿美国猪价来作为进口美国猪肉的理由。

十三.目前国家对养猪业的首要支持是“帮养殖户提升养殖水平”

过去,猪价并不会让养猪人倾家荡产,而养猪生产中的高死亡率才会让大家心存余悸。因为猪价低破产的不多,破产的多数是因为养不活,投入大出栏少。而导致成活率低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根据影响程度分别是疫病、诊疗水平、兽药、养殖环境、养殖技术五个方面。疫病是猪只死亡的第一大敌。而农村兽医整体诊疗水平较低和商业化追求过高而导致疫病爆发后的应对措施无力,就像消防队一样,我们预防失火当然很重要,但失火了我们用脸盆扑火,又能有多大作用?而假兽药(按照国家标准来衡量)的泛滥,则让我们失去了第三道屏障。

另外,曾经国家对能繁母猪一年的补贴高达25亿元。当然,这笔投入可能已经打了水漂。一头母猪可以带来1万多元的利润的昨天,100元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一头母猪亏几千元的时候,100元更不会激发养母猪的热情。所以,真正对100元感兴趣的,一定不是真正养猪的人。

假设25亿元投入到帮助专业户改善养殖环境,或者干脆拿出来以贷款利息的补贴方式来支持专业户的圈舍升级、技术培训,那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了。不过,指望“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情做好的确很难。但难比不做强。

最后一点就是养猪技术了。现在,专家推广的养猪技术越来越商业化,也越来越让养猪者眼花缭乱、无法分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小规模的养猪者获得的养殖技术多数都是饲料和兽药企业提供的,有一些是基于企业利益而设计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一些企业开始负起责任来,真正的帮助养猪者提高水平。过去,饲料和兽药企业一直在为养殖户提供“服务”,但都是“水过地皮湿”的“服务”,走走过场,当当样子而已。很多服务人员根本没养过猪,自己连半瓶子醋都不算,也敢去信誓旦旦的教别人养猪。事实上,饲料企业也没有义务为养殖户提供太多的服务,也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全程的服务。——这是越俎代庖。

3年前,我提倡可以成立一些养猪技术服务公司来为他们服务。这些保健服务公司有技术、预先筛选有效的兽药,对养猪者的猪场进行跟踪服务。除了基本的服务费以外,更多的利润是靠养殖结果来获取。把双方的利益通过风险化解来集结。可能会更有效,那样的话,假兽药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少了。今天,这种机构越来越多,并且成为一种趋势,只是,数量还不够多。

所以,本人认为,“有关部门”如果真的想让猪价稳定,首先要让猪的“存活率稳定”、猪的生产效率提高,在这上面多下点功夫。没有存活率、养殖效率的提高,猪价稳定只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而效率的提升则需要在我上面所说的五个焦点上下手。

十四.“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2-1-1-1”体系

这里讲的“2-1-1-1”指的是:“两个基金”、“一个学校”、“一个体系”和“一个市场”。

这两个基金一个是“家庭猪场发展基金”,另外一个是“养殖风险基金”。这个不同于过去保险公司搞的生猪保险。保险公司因为不懂养猪这个行业,又是商业性公司,商业性公司的本质是逐利。那么,商业性保险公司自己不懂,又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核赔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行了一些生猪保险的尝试,而面对不可控的假理赔,自然会很快亏损。吃力不讨好,当然现在保险公司都不想做这件事。

保险公司有权不做这件事,而我们又要平衡养猪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很多问题只好有政府出面来协调或解决。那么,政府就有必要建立起这么两个基金。“家庭猪场发展基金”接受有条件的散养户的支持申请,提供一定额度的养殖圈舍(设备)等固定资产贷款或担保。具体的基金管理方式还需要斟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基金不能由政府来管理,而是成立专门的基金会,受政府的委托运营,要保持基金会的独立性和公益性。

(编辑:admin)
打向影响猪价的15发炮弹-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