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养猪强国能繁母猪生产效率,我国猪场平均PSY虽然近年来进步较大,仍然只有丹麦的将近一半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导致仔猪生产成本多数猪场超过350元/头。同时,我国猪场平均MSY约为17头,丹麦全世界最高,约为33头,美国则为25头,差距巨大。通过加快生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当下全国有4200多万头能繁母猪,假设MSY提高一头,大约可以少养母猪150万头,节粮180万吨,减排630万吨,省地13.5万亩。”正大康地养殖板块种猪事业部主管庄捷生说。近年来正大康地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种有料 高质高效”战略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围绕优质种猪、精准营养两大要素,切实地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如果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无疑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而基因遗传、精准营养两个要素,在养猪五大关键要素的权重占比高达60%。
据了解,正大康地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加入丹麦基因欧盟和丹麦猪场标准化评估体系的企业。目前拥有两个核心场,总存栏规模3000头及一个600头公猪站,具有32个家系,系谱准确率保持100%,近交系数低于0.03。清远农场GP的PSY达到32头,PS的PSY达到33头,相比此前美丹系提高4头。由农户代养的三元肉猪FCR低于2.57(130KG出栏),完全成本低于14.8元/公斤(广东),充分体现了优秀基因的价值。
正大康地兴宁600头公猪站,预计2023年11月投产
“今年10月份出去考察欧洲养猪业,其中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欧洲养殖模式,而非美国式的大集团主导模式,更值得中国养猪业参考借鉴。”庄捷生表示,欧洲的家庭农场,非常重视育种、生产、营养、屠宰等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合作、精细化管理,不是追求大而全,而且猪场的自动化水平非常高,母猪场人均饲养超过300头,平均PSY超过32头,肉猪场基本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人均饲养1.5万-2.5万头,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在全世界依然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荷兰1000头丹系母猪场,全场3个人,分娩母猪全程不助产,PSY达到33头,26天断奶重达到6.0-6.5kg。

丹麦母猪生长性能的发展趋势

丹麦饲料转化率发展趋势
反观中国养猪业,自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影响,大资本涌入导致整个产业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家庭农场、中小散户的数量大幅减少,规模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庄捷生认为一下子规模化速度过快,又缺乏基础体系支撑质量,导致许多新建猪场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在新一轮猪价低迷期遭遇更大生存困境。“事实上,与欧洲养猪业相比,无论大型集团企业、中小型规模农场或是家庭农场,专业育种、生产管理、精准营养、生物安全、环境控制这五大要素,都需要重新审视并且谋取全方位的提升。”
举个例子,丹系种猪拥有全世界最高的繁殖性能、最优秀的料肉比表现,较高的生长性能,但在中国一直有“不好养”的负面评价。“过去很长时间,大家都在用养美系的方法来养丹系,就好比开跑车配便宜机油一个道理。”庄捷生指出,以丹系后备母猪为例,如果没有精准营养作为支撑,又是自由采食,后备母猪往往会长得太肥,245天左右初配日龄,一旦体重超过170kg(丹系种猪推荐的配种体重 135-150 公斤),除了增加肢蹄病之外,还会衍生出母猪难产死亡、泌乳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而丹麦要求从30kg到配种前两周的后备母猪日增重要控制在700g以内,母猪因为肢蹄问题被淘汰的比例只有不到8%。
丹系种猪要养好,在硬件设施方面同样有很多细节需要关注。我国有的猪场漏缝地板的缝隙宽度达到2.5cm甚至更高。在丹麦,后备母猪舍地板缝宽仅1.8cm,配怀舍2.0cm,最大不超过2.5cm,而且地板非常平整,边缘棱角都经过仔细的打磨。实心地面也都比较粗糙,也可以大大降低母猪滑倒损伤肢蹄的概率。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养猪业将呈现出超大型集团企业、中小型规模猪场、家庭农场、散养户共存的格局,产业结构仍会持续调整,同时迎来微利化。”基于这一个判断,庄捷生认为,增效降本的迫切需求,将推动丹系和法系在中国养猪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作为正大康地种猪业务来说,这五年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建立起优秀基因价值传递链,帮助更多规模猪场、家庭农场实现增效降本,而清远农场的实践结果证明了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庄捷生透露,未来正大康地将通过区域性联合育种战略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专业育种、精准营养、生产管理、环境控制、生物安全的专业优势,深度连接更多的区域扩繁场,辐射更多的区域商品母猪场,推动肉猪完全成本降至15元/公斤以下,真正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希望跟客户建立起基于专业联合、互利共赢的紧密关系,让客户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猪群健康、把猪养好上,实现稳健经营、养殖成功。客户成功,就等于我们成功,这也是正大康地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庄捷生说。
—
来源:养猪信息网
编辑:王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