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 点击:
  • 日期:2007-01-17 00:00
  • 来源:
欧广源 广东省委副书记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东省虽然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农业比重下降到6%以内,但全省仍有3600万农村常住人口,1500万人从事农业。近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着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针对广东毗邻港澳、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容量大的特点,我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促使全省农业由传统的单一食品生产功能,向现代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维护等多功能并重转变。 一是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珠三角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粮食、糖蔗、蚕桑等产业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转移,近年来又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将禽畜业、蔬菜业从大城市郊区向远郊和山区转移。目前,全省农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在珠三角城市群近郊,主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园林、观赏农业,形成了广州—顺德—珠海绵延百多公里的花卉产业长廊;在珠三角城市群周边和粤东、粤西地区,主要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大中城市的远郊和粤北山区,主要发展优质稻谷、反季节蔬菜、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休闲度假农业等。 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三大支柱产业。我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南亚热带气候、水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园艺、水产和禽畜养殖业,目前这三大产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3%、23%和26%,已成为全省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三大优势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特色拳头产品。过去我省水产业主要养殖“四大家鱼”,收益较低。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技术标准,实施“一条鱼”、“一条虾”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带动,大力发展罗非鱼、鳗鱼、对虾及其制品,目前全省罗非鱼养殖产量占全国的49%,对虾产量占40%,鳗鱼产量占38%。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全省耕地产出率明显提高,由2000年的1684元提高到2005年的2881元,每年平均增长11.3%。 二、创新载体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针对农民单家独户生产,成本高、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实际,我们通过建设四大载体,解决传统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的问题。 一是打造专业镇、特色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各地立足本地资源,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商品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技术指导、注册商标、市场信息、销售流通等服务,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产业集聚、规模生产、集约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结合的难题。目前,全省有51个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专业镇,涌现了一批像顺德陈村花卉、中山黄圃食品加工等远近闻名的专业镇。 二是引入工业理念,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坚持农户自愿,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进行土地整治,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或专业户承包等方式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统一进行招商引资、公司化管理,提高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2个,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形式。 三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走贸工农一体化路子。为改变传统农业“重种植轻加工”、“重生产轻流通”的弊端,我们积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使之成为“以工促农、以工哺农”、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212家,其中国家重点29家、省重点105家,带动403万农户,户均增收2545元。 四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附加值。为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我们着力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推行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千方百计搞活流通。目前,全省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97家,10亿元以上的有30家,最大的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56亿元。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了8300多家村级连锁经营的“农家店”,覆盖全省41%的行政村。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种子推广、质量提升和食品放心”三项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创造农业品牌。引入工业理念,出台扶持政策,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鼓励各地创造名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2006年,全省有9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首批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形成了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 二是整合资源,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农业品牌。在完善原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品牌农业,以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园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工作载体,集中培训农民,推广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 三是推进“种子工程”,推广良种良法,做强农业品牌。近三年来,我们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仅省级财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就投入2.32亿元,全省共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品系)3019个,共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配套先进适用技术1225项。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3%,良种猪为95%,良种鸡为85%。 四是推进“质量提升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做大农业品牌。主要是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以质量建设强化品牌农业,目前形成了省级农业标准制定项目111个,创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7个,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1184个,124家企业的27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1个基地、7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五是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与农产品质检体系,做好农业品牌。2002年以来,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78亿元用于动物防疫,大大提高了全省禽畜业的免疫能力,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同时,全省建立了6个部级检测中心、21个地级市检测中心以及一批产地和市场检测站,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不断改善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一是狠抓水利建设。2002年以来,我省先后投入461亿元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不仅解决了全省农村760万人饮水困难、湛江市雷州半岛常年干旱等问题,而且在近年来的抗旱抗洪、防风防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因灾害死亡或失踪的人数下降一半以上。 二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全省累计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和灌溉除涝面积353万亩。广州市近三年来,每年投入1.5亿元,对全市200万亩耕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配套沟、渠、田、林、路、桥、涵、闸设施,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全市已经完成了70%的农田改造任务。佛山市顺德区采取区、镇两级每亩补贴600元—1000元的办法,五年来累计补贴3亿元,对全区30万亩基塘进行高标准连片整治,引导广大农民和企业投工投劳,目前基本完成了全区旧基塘的改造,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效恢复了基塘的生态功能。 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2/3的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化,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了99.2%和63%;投入120亿元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全省城乡同网同价;通过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已在51个山区县建成了50个信息化培训中心、1128个信息化体验服务站,培养了6600多位农村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向广大农民提供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价格、农业气象、劳动用工等信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辑:超级管理员)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