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 点击:
- 日期:2005-01-27 10:11
- 来源:
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农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农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农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的农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定量描述各省市农业在“全国一盘棋”中的位置和优劣势,为了解各省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其农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一、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构建一个简明综合的地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
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如统计理论、经济理论等)为依据,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农业强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全面反映农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3)动态性。提高农业竞争力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能综合反映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依据上述原则,本文从6个方面选择了26个指标来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农业发展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1.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有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类指标。考虑到我国区域广阔,各地农业主导品种不一,用某几种农业产品产量在全国作综合比较容易失之偏颇,这里我们全部采取价值型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农、林、牧、渔诸产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五个指标用来衡量各省市农业规模竞争力水平。
2.基础竞争力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主要取决于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形成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对农业生产而言,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和机械设备。这里分别选取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每百户平均拥有拖拉机数、人均耕地面积和文盲率4个指标分别衡量农业基础竞争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法得到各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数据,用所有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标作为替代指标,用于说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并以此表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质量状况。
3.效益竞争力
效益竞争力是从产出和投入情况的对比角度分析农业竞争力。这里我们选取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和人均纯收入4个指标。土地生产率,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测算,由于耕地主要用于种植业生产,但农业增加值则包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因此,养殖业水平越高,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越高,因而,这一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养业的转化水平。劳动生产率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测算。增加值率等于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之比,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耗水平和生产转化能力。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还选择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4.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是衡量农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实际上是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的发展过程。这里我们选择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多样化指数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4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第一产业比重衡量了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随着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多样化指数反映了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综合结构状况和多种经营水平;鉴于国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措施之一即放手发展林牧渔业,还设置了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衡量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程度。前3个指标从产业结构衡量,由于产业构成变化会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就业构成的变化,其重新配置也会制约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引入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以衡量就业结构。
5.现代化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一般而言,农业的现代化竞争力体现在电力化、化学化、机械化和水利化4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数据可得性,这里选取下述4个指标:选择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用电水平;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水利化程度用旱涝保收率来衡量更好,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包涵了有效灌溉水平和机电排灌水平,但在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中,该指标数据不全,故在实际运算中以耕地有效灌溉率来替代)。
6.成长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尤其注重成长性,成长竞争力则正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我国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成长竞争力。这里我们选择了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总产值和增加值平均增长率4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保证指标计算结果的平稳性,我们采取最近三年的数据来计算平均增长率。
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取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各构成指标进行标准化,然后逐级各个评价要素和总体综合计算竞争力得分,并根据得分从高到低给出农业竞争力排名。计算所得31个省市上述六大方面的竞争力得分以及排名情况见附表。
二、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上述26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以2001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农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排名情况。排名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市中,浙江、江苏和北京三省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名列前三甲,得分分别为72.03、66.24和65.04。而吉林、重庆和贵州三省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最低,其中贵州农业综合竞争力得分最少,只有23.58,不及排名第一的浙江省得分的1/3。
各省市排名情况来看,浙江、山东、江苏等以沿海省份为主的8省市构成了我国农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分-70分之间;上海、河南、辽宁、海南等的13个省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广西、云南、青海等10省市得分均在40分以下,构成第三梯队。各梯队包括省市以及其各子要素竞争力得分情况分别见图2及表1。从中可以总结我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地区分布上有如下特点:
1.由于中国31省市区农业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梯度地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为64.42,明显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得分(47.37、35.62分)。值得注意的是,三类地区在农业上的梯度差异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平均人均GDP来衡量)的梯度差异一致,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了0.99。
2.雷达图直观的显示了三类地区在综合竞争力的6个子要素竞争力方面得分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基础竞争力方面三类地区差异不大之外,其余5个方面子要素(尤其是在结构竞争力和现代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方向也和综合竞争力完全一致,即这5个方面均是第一梯队得分> 第二梯队得分>第三梯队得分。
三、中国农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分析我国31个省直辖市农业竞争力6大子要素方面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特点。
1.规模竞争力
从各省市农业规模竞争力排名情况来看,得分居前的几个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四川等省,其竞争力得分均超过80分;得分较低的省份是上海、天津、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区),其得分均低于20。可见31个省、直辖市之间的农业规模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这部分指标均为总量价值指标,排名相对靠前的几个省份是理所当然的“农业大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大省”之中也有诸如河南、四川、安徽等省份均属第二梯队地区,其综合竞争力水平只处于中游水平,称不上农业强省。而北京、天津在规模竞争力上得分却很低,其综合竞争力得分却较高,是处于第一梯队中的“农业强省”。
前述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诸具体指标上来看,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第一梯队的八省市规模竞争力得分为64.67分,远远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平均得分(47.4、30.85)。这说明虽然“农业大省”不能等同于“农业强省”,但是,整体上来看,多数“农业强省”有着较强的规模竞争力,农业经济总量大是“农业强省”的一个基本特征。
2.基础竞争力
就各省市的农业基础竞争力排名情况而言,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三省(自治区)得分居前,这些省份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均为北方的边疆省份,由于地域辽阔,机械化生产运作效率高,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每百户年底拥有拖拉机数等指标得分较高,从而体现了较强的基础竞争力水平。基础竞争力得分靠后的省份有湖南、江西、福建、重庆、上海、贵州等省市,这些省份均为南方省份,其自然条件的约束使得基础竞争力成为其农业的一个明显的竞争劣势。
前述三类地区在基础竞争力诸具体指标上的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类地区在基础竞争力上差异不是很明显,和综合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很小(相关系数只有-0.037429016,可以视为无统计相关性)。除了在劳动力要素方面(非文盲率)第一梯队地区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之外,在资本、土地等基础生产要素方面,三类地区没有体现出梯度差异,显示基础竞争力对于各省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的贡献率较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总体竞争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福建)在基础竞争力上却处于明显劣势,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有些总体竞争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吉林)在基础竞争力上却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效益竞争力
农业效益竞争力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了一个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发展后劲和潜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农业效益竞争力的排名特征上可以看出。通过计算效益竞争力子要素得分和整体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系数(0.783),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有较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省份往往在效益竞争力上得分也较高,如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竞争力的龙头,在效益竞争力得分上也是最高的,而效益竞争力得分最低的几个省份如甘肃、宁夏、山西等均属于第三梯队。结合表4所列出了前述三类地区效益竞争力上的具体指标得分进行分析,第一梯队地区效益竞争力优势又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上,其平均得分均是第三梯队地区的三倍之多;而在增加值率上差异并不明显。高土地、劳动生产率需要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支撑,第一梯队地区在效益竞争力上的优势也显示了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这又导致了其农业效益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4.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是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和农村经济素质的重要体现,结构竞争力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从31个省、直辖市农业的结构竞争力排名来看,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等得分居前,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吉林等省得分较低。从三类地区的农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来看,从第一梯队地区到第三梯队地区,其得分也呈现递减之势。结合表5中具体指标得分分析,三类地区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两个指标上。对于第三梯队地区而言,普遍有较高的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而这两个指标较高说明其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太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说明对于农业产业产出的工业加工存在着产业价值链的断档,它反过来会制约农业的发展,这显示其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结构仍然雷同单一,农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为低下。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这些都是其农业经济结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5.现代化竞争力
从各省市的农业现代化竞争力情况来看(见表6),有几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特点:其一,从得分居前的省份来看,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占据了现代化竞争力得分的前三甲,这说明北京、天津、上海实施发展都市型农业战略,使得其农业的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得分较低的省市如四川、云南、重庆、黑龙江、贵州等,均属于边远的西部省区,社会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其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二,从现代化竞争力子要素得分和整体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来看,其相关系数高达0.84,显示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高低的主导因素。其三,从三类地区的农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来看,从第一梯队地区到第三梯队地区得分递减,而且在四个具体指标得分上,都存在着这种明显的梯度差异,表明了这种差距是全面的,第三梯队地区需要从其农业的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其现代化竞争力。
6.成长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从动态角度观察上述不同竞争力子要素的变化特征,其得分的高低预示着各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可能走向。从各省市的农业成长竞争力得分排名情况来看,海南、天津、江苏、北京、甘肃等省市得分居前,这些在成长性方面的“领头羊”中,既有综合竞争力也居前的省份,如浙江、北京,也有第三梯队的省份,如甘肃省,虽然综合竞争力排名倒数第5名,但其成长竞争力却排名前5名。而一些第一梯队中的省份,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名的广东省,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速度上不尽如人意,成长竞争力得分只有31.66分,为倒数第5名。这表明,一些目前的落后者的后发优势正越来越得以显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后劲,而目前的一些领先者,则在发展态势上偏弱,有被后来者迎头赶上的危险。不过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竞争力这一地区格局还不会有大的改变,根据表7所示三类地区的农业成长竞争力得分,三类地区的梯度差异在成长竞争力方面也同样存在,这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竞争力的领先者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对于落后者,其后发优势并未见明显的体现,这预示,总体而言,如果在未来几年之内,各省市农业的成长竞争力还保持目前这种梯度差异的格局,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未来可能走向会体现出较强的“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将更强,而弱者将更弱。
四、主要结论
1. 依据综合指标体系选择和建立应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从6个方面选择了26个指标来对31个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地区农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全面理解、评价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找出自己竞争优势、劣势提供了一个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为政府进行相关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2. 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的显示,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质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化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3. 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地区来说,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应完全一致,应立足各个地区的区情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具体农业门类,促进各个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编辑:超级管理员)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2022-09-07涨幅高达200元/吨!新希望、海大、正大等饲料企业宣布涨价.
- 2022-09-06全面打造AIOT数智猪场,惠东生猪产业园携手广州健坤,推进猪
- 2022-09-06发改委又有大动作?!猪价要降温了吗?
- 2022-09-059月饲料再度开涨!新希望、大北农、海大、唐人神、安佑等最高涨
- 2022-09-05涨势明显!本周猪价涨约5%,但专家表示后市上涨空间不会太大
- 2022-09-02关注!大北农终止13.2亿元收购案!原因竟是...
- 2022-09-0134家农牧企业上半年成绩单公布!有企业养猪收入翻15倍!9月
- 2022-08-31许赣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猪场的清洁养殖是必然趋势
- 2022-08-315.83亿元!天邦食品上半年扭亏为盈,神农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
- 2022-08-30定了!370家!2022年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现代化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