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世界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 点击:
  • 日期:2005-01-27 10:11
  • 来源:
世界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由于各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一)美国、加拿大模式 美国、加拿大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均资源丰富的国家,因而从理论上讲,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不大。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同样出现在这两个国家,它的直接动因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以美国为例,工业化启动以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力的比重在70%以上,而到了19世纪末,该比重已降至40%以下。从1910年开始,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出现了相对减少和绝对减少并存的现象,并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显著减慢,这标志着美国农业劳动力在完成了大规模转移后,进入了缓慢稳定的转移阶段。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从1920年起,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长达20年的慢性农业危机,农产品的储备增加、价格下跌、购买力指数下降。与此同时,统治美国农业的垄断资本从各方面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掠夺,使农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农场的经营难以为继。大农场主不得不纷纷采用机器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机械化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二)欧洲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完成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国家。工业革命完成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加快了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使整个19世纪成为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期。19世纪初,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力中所占的比重为35%,到19世纪末,这一比重已降至10%以下;与此同时,城市人口比重则由30%左右上升到75%以上。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进入20世纪,英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步入了一个缓慢转移的阶段。到70年代末,英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进一步降到2.5%以下,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90%。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 (三)日本模式 19世纪80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已降至15%以下和50%以下时,日本才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比率高达80%以上。虽然日本工业化的启动在时间上要比英国晚一个多世纪、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随着工业化的启动,日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将其农业劳动力份额由80%以上降到了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2/3,农业劳动力下降了37.4个百分点。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速度较快。日本工业化启动时,正逢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日本可以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发展经济,因而其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都很快。二是第三产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一直高于第二产业。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较晚、起点极低、国内资源匮乏,它主要靠对外侵略和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经济。19世纪初,日本的机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在对外贸易中,日本向美国出口生丝换回棉花和机器,因而,日本第二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不如其他国家。三是兼业化。日本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主要是通过兼业方式实现的。兼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从1955年的65%上升到1985年的86%,其中,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第二类兼业农户比重增加了41个百分点。兼业农户的增加,使工农业劳动者家庭收入大大增加。1965年,每一农户的平均收入比工人职员家庭平均年收入多4.7%;1977年,前者比后者多34.1%。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兼业化模式,主要是由其资源状况决定的。这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四)发展中国家模式 由于在资源、技术、资金、人口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推进及其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并不顺利。 拉美国家从二战后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非常快。这些移民通常是几经周折之后最终落脚于大城市的,特别是各国首都。1950-1980年墨西哥城人口由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增至1070万。这种超常速度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因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条件等不能及时地满足和适应大量聚集人口的需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诸如城市人口膨胀、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等。这些城市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居民住在贫民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中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占46%;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占50%;哥伦比亚的圣菲波哥大占60%。 与此相反,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工业化以来,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十分缓慢。19511981年的30年间,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从72.1%下降到70.6%,平均每15年下降幅度还不到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人数却增加了1.13倍,平均每15年增长幅度超过了50%。印度农业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的原因除了人口总量增长过快外,工业化的产业结构选择不当,片面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是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超级管理员)
    世界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