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 点击:
- 日期:2005-01-27 10:11
- 来源: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付诸实施。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所以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一、我国生态农业的崛起与成就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界的积极探索,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创新以及生态农业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已取得了明显成就。
首先,我国生态农业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对国际持续农业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创新。我国生态农业在其技术体系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它以复合型的技术组合为特征,高度体现了智能及技术密集的特点,符合了农业技术由单纯物质型投入向以知识、智力、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技术过渡的变革趋势。
其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20世纪80年代,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逐步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1993年,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00年底,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93.2万公顷,总产量102.5亿公斤。这些农产品的大量上市,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新热点。在此基础上,七部委局于2000年在全国又启动了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目前,中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其中生态农业县 300多个。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地、县较为完善的管理、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已有21个省、区、市和200多个县(市)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18个省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生态农业建设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国际组织对中国的这一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国走在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已有7个生态农业建设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 500佳”称号。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证明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1/4,人均矿产资源及能源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中国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自始至终是一项自发的、千百万农民创造与参与的伟大实践,从最早的户级生态模式如桑基渔塘、稻田养鱼和庭院生态经济,到后来的生态农业县建设,都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领导干部积极倡导、科技人员大力支持的结果。正是在极端约束的资源基础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困境下,处在第一线的各级领导、农民和技术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因而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了生产、经济与生态间的突出矛盾,实现了生态及经济的同步发展,因而它完全是一种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农民和国家需要的自觉行动,可以称为中国农民的又一创举,并领先于世界。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它也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各种高新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加以阐述。
(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
局立体种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依靠农学上的精湛技术投入,通过高技术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途径,使农业结构处于最优化状态,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发挥系统的整体性与功能整合性。
立体种植已突破了平面单一层次的传统种养耕作,它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建立的多种生物共处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所以,立体种植又充分体现出“整体协调”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创造出几十种类型的“立体农业”组合模式,有的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多层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如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境内的万亩荒滩,现已建成林、鱼、鸭、鸟“生物链”。这个生态农业基地实行林、鱼、鸭、鸟共生,即在杯间开槽,筑堤灌水,水中长树,水上养鸭,水下养鱼,鸭粪喂鱼、鱼粪肥树,树叶肥水,树荫栖鸟,鸟粪喂鱼。天门市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棉田,北部是阡陌纵横的稻田,食虫鸟类无处栖息,这万亩以林为主的生态基地的建立,引来大批食虫鸟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发展节水早作农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按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方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另外,南方丘陵山区虽然年降水量比较充足,但由于地势地貌特点,加上降雨时段集中,蓄水设施跟不上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也经常出现季节性旱情,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的制约很大。
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是世界趋势。美国普遍采用了秸杆覆盖,少耕免耕等旱作农业技术。水资源极度贫乏的以色列,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其中滴灌的比例达70%。印度在荒坡旱地上,采取在上部开挖鱼鳞坑,低洼处打坝蓄水,缓坡上实行等高种植,平坦地带采用宽畦垄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产水平。要使我国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发展节水早作农业总的要求是:推广“十大技术”,实施“五措”并举、“五水”齐抓。(1)十大节水早作农业技术:一是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二是秸杆或薄膜覆盖技术;三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四是秸杆还田和过腹还田技术;五是少耕免耕保墒综合耕作技术;六是抗旱“坐水种”等点浇保苗技术;七是水稻间歇灌和补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术;八是机械化节水早作农业技术;九是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十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使用技术。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早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区。(2)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机械措施、高技术措施“五措”并举;(3)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科学用水“五水齐抓”;山、水、林、田、路“五字”统筹。
(三)施用农家肥,推广生物肥。
我国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施用有机肥料,正因为如此,耕种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长久不衰。城乡可以回田的人畜粪便、垃圾废物经过处理,都是优质农用肥料。“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苗靠粪长,地靠粪养”,保护耕种的最重要一环,就是要施用农家肥。
兴办生物肥料厂,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早在100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在豆科植物的根部有根瘤,其中有大量的根瘤菌存活。经过根瘤固氮霉的作用,空气中游离态的氮气可以在根瘤内转化成为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氮肥。那么,能不能使小麦、水稻等非豆科粮食作物的根部结出根瘤并产生固氮酶,实现自行固氮呢?多少年来,这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直接把根瘤菌放入农作物,在根上结瘤固氮,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山东大学聂延富教授曾用植物生长激素处理由愈伤组织分化出来的小麦幼苗根部,培养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小麦根瘤。在接种适当的固氮微生物后,根瘤内产生接种的细菌并显示出固氮活性。近年来,聂教授又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研究,在小麦、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所结根瘤中测出的固氮活性,已达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
(四)治标又治本的植物农药。
植物农药治标又治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药、抗生素、强效消杀剂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人菌斗争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厉害。其实,理想的消杀剂来自药性温和的中草药。当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时,就不难发现,动植物药物并没有使致病细菌产生抗药性。原因何在呢?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多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而治病,不是直接与病原菌对抗;二是药物成份复杂,从多路向病原菌进攻;三是药物中抗病原菌的物质来自同病原茵对抗的生物体;因为是变化中的物质而永葆生命力。预防接种用疫苗刺激人体,使之产生对疫苗的免疫力,有些免疫力是终生的,这是治本的办法。
药性温和的中草药无毒无副作用,因此迫切希望科研生产部门研制生产出对蔬菜害虫药效大、对人畜毒害小,且残毒期短、无剧烈气味的蔬菜专用农药,确保人们身心健康。
(五)白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希望。
“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它具有生态农业的特征,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传统农业以太阳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白色农业”与传统的绿色农业相比,其基本形态和生产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象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约有一千多家研究机构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细胞快繁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切割、单克隆抗体、食用菌培养等已进入实用化规模生产阶段。
微生物资源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微生物发酵工程应用于农业领域,能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兽药抗生素、仪器和饲料添加剂、农用酶制剂、动物生长调节剂等。据测算,如果利用每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0%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产出的单细胞可供20亿人吃1年。我国农作物秸杆每年约有5亿吨,如果其中有20%的秸杆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则可获得相当于400亿公斤的饲料粮,这是目前中国每年饲料用粮的1/3。微生物工业是节省土地型的工厂化生产,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厂,相当于180万亩耕地生产大豆蛋白质,或3亿亩草原饲养牛的动物蛋白。这有力地显示,生态农业可以解决食物问题。
(编辑:超级管理员)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2022-09-07涨幅高达200元/吨!新希望、海大、正大等饲料企业宣布涨价.
- 2022-09-06全面打造AIOT数智猪场,惠东生猪产业园携手广州健坤,推进猪
- 2022-09-06发改委又有大动作?!猪价要降温了吗?
- 2022-09-059月饲料再度开涨!新希望、大北农、海大、唐人神、安佑等最高涨
- 2022-09-05涨势明显!本周猪价涨约5%,但专家表示后市上涨空间不会太大
- 2022-09-02关注!大北农终止13.2亿元收购案!原因竟是...
- 2022-09-0134家农牧企业上半年成绩单公布!有企业养猪收入翻15倍!9月
- 2022-08-31许赣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猪场的清洁养殖是必然趋势
- 2022-08-315.83亿元!天邦食品上半年扭亏为盈,神农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
- 2022-08-30定了!370家!2022年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现代化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