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公告

"九龙治猪"存盲点漏洞 需要监管"带头大哥"

  • 点击:
  • 日期:2014-12-11 08:59
  • 来源:解放网
图片说明:由于地处两区交界处,小贩卖“黑内脏”往往会钻空子,单靠一边的城管,不能解决这场“游击战”。图片/记者王杰
城管、食药监等部门几乎都提到“必须控制源头”
晨报呼吁对华江路桥个案调查解析,堵上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缝隙
东方网12月11日消息:一头猪,并不复杂的生物,但其生与死,却涉及众多市民的健康。
在2011年5月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曾指出:“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体制机制上,分工不够明确、监管不够有力,产业链上存在不少监管的缝隙和空当。这些都要我们用最严厉的准入、最严厉的监管、最严厉的执法、最严厉的处罚、最严厉的问责措施,确保上海食品安全,对全市人民负责。”
一头猪,其管理到底要涉及哪些部门?为何又如此难监管?
按照2011年新修订的《上海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市政府的有关决定,负责本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围绕着华江路桥“黑内脏”如何监管、如何根治的问题,晨报记者4个月里除了多次前往现场蹲点,还不断和相关的部门对话——农委、食药监、城管、工商、公安等。如果要画一张“一头猪的监管地图”,从猪出生到被吃,可能涉及10多个部门!
在这长长的监管链条上,许多部门都是在努力履行职责,上海对猪的监管,可以说历来严厉。但有些时候,问题就是“还在那里”。这问题的问题又在哪里呢?
其实,在书记的话里,已有答案——产业链上存在不少监管的缝隙和空当。
书记开出的对策是:通过明确严格的分工,把缝隙和空当填补满;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最严厉的惩处,并建立起常态化的食品安全工作惩处信息公开制度;要通过建立公开的“黑名单制度”,让缺失诚信、缺失责任、违法违规的企业彻底曝光,并建立切实可行的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建立起全社会监督的合力。
希望我们对于华江路桥的调查和解析,有助于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进一步强化,变得无缝隙、无空当。记者在4个月里的调查心得是:解决“黑内脏”问题,必须要跨区、跨部门合作,并牢牢切断源头。要有效合作,“谁来牵头”,谁来做这监管链条上真正的“带头大哥”,而不是平行的一群部门简单地各司其职,这也是个需要明确的关键点。因为市民不想看到的是一场皮球只飞来飞去的“足球赛”,场上需要一个“调度高手”,能将监管的“球”最终射入“球门”。
城管
视情不断调整执法方式
我们先来看这场“游击战”的另一边——城管队员,是如何履行职责的。
城管也并非一味“被动挨打”,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执法方式。例如10月28日闵行区华漕镇食安办组织城管、公安交警、食药监等多部门对华江路桥进行联合集中整治,依法取缔。据统计,共收缴“黑内脏”约1.5吨,现场进行了销毁,并暂扣了三辆用于经营的车辆。在整治完成后由环卫所对路面进行了清扫,道路卫生焕然一新。
按照后续方案,华漕城管中队联合公安部门对此路段进行了连续整治,并安排市容管理公司人员对此进行固守,形成长效机制,华漕城管中队也安排执法队员定期来此路段日常巡查,以确保此路段的市容秩序。同时由华漕镇政府报请公安部门介入,查找猪内脏的溯源,试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此路段的猪内脏非法交易问题。
嘉定区江桥镇城管每晚都会派三辆车,五六名队员坚守,直至次日凌晨。
但也有人对这样的执法方式提出质疑:城管每次来都是警灯闪烁,阵势很大,摊贩怎么可能这么傻,等在现场被你查吗?这样的执法方式,是作秀而已。
能说他们的执法只是在作秀吗?客观地说,即便一两次执法算作“作秀”,但要连续“作秀”两三个月,还都是在深夜“作秀”,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们确实很累。
每晚派人坚守,确实很累
在记者的多次采访过程中,他们面对记者镜头时大多努力显得很精神,但确实很累、很辛苦。“我们中队正式的执法人员一共17个人,每晚都要有五六个人在这里蹲守值夜班,白天还要上班,镇上还有其他地方要管。”江桥镇城管中队一位队员说。
就执法的尺度而言,对城管也颇难把握。华漕镇城管中队一位队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执法,要收缴他们卖的内脏,结果一个男的抱着个泡沫塑料盒子就要从桥上往下跳啊,还好我们一把拉住他了。”
江桥镇城管也有苦衷,因为江桥镇靠近华江路桥就有一个大型批发市场,每天清晨有很多货车去里面拉货。有时进场要排队,也有的车不想进去被收费,就靠在路边等到开门再进去。
“就是说停在路边的车不一定是卖‘黑内脏’的,我们没办法一辆辆车去敲他们玻璃窗,问是不是卖猪内脏的。”而真正卖猪内脏的小贩经过这几个月的整治,不再冒险下车交易,正如记者后面几次所见,所有交易都在车上完成,甚至还要分别在几辆车上完成交易。这样更加大了取证难度。“只要他们不下地来摆摊,我们就不好处置,最多只能驱赶他们离开。”
其实,有“明白人”早就明白,单靠城管,至少单靠一边的城管,不能解决这场“游击战”。
两区合作轮流牵头“值班”
城管考虑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跨区合作的问题。两区的城管执法部门做了有益的尝试。
闵行区市容执法大队华漕分队副大队长李峰坦言,打游击式的执法监管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也造成这一问题处于反复状态。他建议,要彻底杜绝猪内脏“黑市”,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对非法生产、流通、销售未经检验检疫不安全食品(猪内脏)的行为,由相关部门严厉追究生产、流通环节当事人责任,严重的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对违法行为的强力震慑作用;二是强化区与区之间的联合执法和管理力度,建立相关的快速处置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对不安全食品危害性的宣传。
江桥镇城管中队队长徐其林告诉记者,经过几周的执法行动,他们和华漕镇城管已经形成合作机制,10月末开始,第一周整治行动时每晚双方都会派约20人联合整治。近几周来则双方协调,轮流牵头“值班”。很快华江路桥的乱象就处于“可控状态”。“现在华江路沿线基本已经没有卖‘黑内脏’的流动摊贩了。”徐其林说。昨晚发稿前,记者再次致电徐其林,对方表示经过连续整治,“效果相当明显”。从12月中旬开始,进入长效治理阶段,江桥中队每晚仍有6名队员值班,其中2个留守桥面,4个人负责机动巡逻,防止小贩在周边小路交易。
两区城管的合作执法通过记者的走访得到证实。不过摊贩如果转移到线下做起“电商”,城管就鞭长莫及了。
食药监
正细化猪内脏管理制度
“华江路桥的猪肝交易,确实暴露出政府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上海食药监局副局长许瑾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食药监局已经会同市农委起草猪内脏的进一步管理细化制度。
生猪产品,包括猪内脏,是上海食品安全重点监管的食用农产品。根据市政府规定,猪肝上市时都必须采用包装方式,商户必须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经营。据悉,生猪屠宰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需要自主选择猪内脏的包装规格,一般都在10公斤以下。“不过,有些生猪屠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包装会比较简易,另外有部分商贩为了省事,会将到手猪内脏的包装都拆掉再重新交易,如此一来,不仅给追溯造成极大的难度,也容易污染引起食品安全隐患。”
目前有“代屠宰”,追溯难
许瑾说,华江路桥“猪内脏”经过晨报曝光后,相关职能部门立即行动,当天查扣了1.5吨猪肝,并召开联合整治工作会议。调查发现,这些猪内脏有些来自上海,有些来自外地。很多摊主为了降低成本不愿进入市场摆摊,而附近又有工地食堂等消费需求,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交易市场”。随后,市食药监局又对查扣猪内脏进行检验,并试图溯源,“在进行了瘦肉精等多项检验后发现,送检的猪内脏样品检验结果是合格的。但是,这些猪内脏是没有包装或包装已经被拆掉,随后又进行了2至3次转手,对追溯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他还透露,在上海一些郊区,还有一种“代屠宰”的方式,也就是自己把生猪送去正规屠宰场,经过检验合格后将其屠宰,检验检疫的猪肉被送走,而作为“代屠宰”的回报,猪的内脏会被留下。“这种模式之下的猪内脏,即便是合格的,但是监管上和猪肉是分离的,如果不执行包装销售,也会给追溯造成困难。”
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相关部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提到了“必须控制源头”。
嘉定区农委
屠宰场内归我们管
嘉定区农委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屠宰场为界,场内的监管由农委负责,而一旦出了屠宰场流入市场就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监管了。
嘉定区农委副主任朱建忠表示,已经根据区食安办的精神,加强屠宰场的检验检疫工作,猪内脏必须经过检验检疫,并且包装好才能出屠宰场。“确保出场的猪内脏都是合格的,不合格的将在屠宰场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番表示是在11月26日作出的。当时,记者还没有掌握嘉定区裕农屠宰场的问题。对于源头监管的问题,记者会向有关部门提供掌握的信息和证据,继续关注、报道下去。
批发市场
怕担责将内脏拒之门外
对普通市民来说,买正规的猪内脏可以去超市或者标准化菜场,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正规渠道似乎不多。
“大型批发市场进不去,结果很大一批只能通过小贩的手流向市场了。”市肉类食品安全专家林荣泉告诉记者,大约10年前的一场瘦肉精风波让不少批发市场“闻猪色变”,现在即使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批发市场害怕“担责任”,通常还是会将猪内脏拒之门外。这样,批发商或者饭店经营者即便想从正规渠道大量进货往往也找不到门道,最后只有找小商贩了。
“批发市场应该放开门槛,让那些经过检验检疫合格的猪内脏进场。”林荣泉说,如果猪内脏批发的“干流”都不通畅,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暗流”,让监管者防不胜防,堵不胜堵。他还建议让那些屠宰场的内脏经营户也配备专业的加工包装设备,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下使用,并且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这样类似裕农流出的猪内脏也可以正大光明地经过包装出场了。
政协委员
加强小饭店排查和监管
嘉定区农委副主任朱建忠在接受采访时也呼吁,在市场上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能适当疏通一些渠道。“让市民买到正规合格的猪内脏同时,屠宰场出来的合格猪内脏也要有正规的多渠道销路。”
曾提出多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提案的市政协委员凤懋伦也特别留意到小饭店的监管问题。“对附近的小饭店要加强排查和食品卫生监管,一旦查到使用来源不明的黑内脏必须严厉处罚,罚到‘肉痛’为止,必要时还要将其列入黑名单。”
目前市食药监局正在起草的关于猪内脏管理制度中,会涉及到对包装的要求,比如包装材料需是食品级的,并对猪内脏的标签标识、保存条件、信息追溯等都有具体规定。新制度出台后,还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执法检查,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的监管检查形式。
图便宜有风险病猪肝可鉴别
未经检验检疫的猪内脏,可能存在农药、重金属超标的风险;也可能含有瘦肉精导致食用者中毒;假如来源自病猪,还会含有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有鉴于此,本市明文规定了猪内脏须持证合法销售。
《上海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明文规定禁止销售下列生猪产品:
(一)未经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
(二)未经肉品品质检验、违禁药物检测,或者经检验、检测不合格的;
(三)未按规定经指定道口接受检查的;
(四)未按规定进行预包装的;
(五)病害、变质、注水等其他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
“根据我们的调研,从屠宰场出来的猪内脏通常有三条出路。”市肉类行业协会技术顾问林荣泉告诉记者,第一种情况就是品牌企业,它们有正规的设备和操作流程,内脏都是有包装出厂的,也经过了检验检疫程序。
第二种则是农民自己吃的,一般不对外销售,这种情况在崇明比较多。
最后一种就是某些屠宰场的车间被生猪运销户承包,自己屠宰自己卖,他们不具备冷藏和包装条件,不能走正规渠道销售。“好的内脏留下进入市场上的‘二道贩子’手中,最后流到中小餐饮行业,不好的往往也不舍得花成本做处理,而是低价卖给一些水产养殖户当饲料。”林荣泉说。
作为普通市民,应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便宜,最好在正规渠道,如超市和标准化菜场购买包装好,且有检验检疫标志的猪内脏,以最常见的猪肝为例,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识别新鲜猪肝?
林荣泉告诉记者,新鲜猪肝凸起的膈面光滑,外表呈红褐色或淡棕红色。间质多,质地坚实,用手指触之有正常的弹性,不易破碎。肝的四周边缘锐角平整。肝脏无充血、淤血、出血、肿胀、脓肿、纤维素性肝炎和白色寄生虫结节(虫斑)。用鼻闻之无异臭味。
病质猪肝,一般外观严重充血,呈鲜红色,有出血斑点,质地肿胀,手感厚实,呈严重脂肪变性。手指触之酥软易碎。肝门淋巴结红肿,肝的边缘钝圆,有凸起的肿块病灶。且有异常的酸臭味等明显病变特征。
    (编辑:曦阳下)
    "九龙治猪"存盲点漏洞 需要监管"带头大哥"-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