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研判生猪价格 提高养殖水平是王道
- 点击:
- 日期:2015-03-20 14:04
- 来源:爱畜牧
一、生猪存栏与出栏,即供给;
二、流通渠道对于终端市场的控制,即调控器;
三、肉食品需求变化(包含数量与品质),即需求。
我们先看第一关键点:供给。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不再赘述,我想就三个重点提示。
1、中国生猪养殖水平近三年有一定提高,因散养户的减少、养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部分疾病所使用疫苗的普及与效果提升,使PSY整体平均水平提高约2头;即使以目前公布的4100万头存栏母猪计算,大约增加7000-8000万头。
2、生猪出栏体重的增加,假若从105公斤到115公斤,每头猪增加的10公斤,换算到7亿头(公布数据),相当于增加出栏6000-7000万头。
3、成活率每提高1%,相当于增加出栏量600-700万头。
这些数据带来的影响是基于过去的计算供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无法回避的。
我们来看第二关键点:流通。流通含生猪流通和肉食品流通。
肉食品流通主要有三种方式:生鲜上市、冷藏、深加工上市,目前生鲜的比重明显下降,冷鲜的比重上升,代表库存量比以前的比重上升且难以预测。不要小视这一变化。
最后来分析第三关键点:需求。新常态下需求的变化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变化,可从以下七点加以分析:
1、国家经济形势对肉食品需求的影响深远,2-3年经济低迷期几成定局。
2、外贸受压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使长期处于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量减少或萎缩。
3、房地产走势趋缓,建筑业受阻,建筑材料企业业绩下滑,基层消费者消费能力明显下降。
4、政府反贪腐、反浪费且不走过场,宴请减少众所周知,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全民节俭意识加强,节俭氛围逐步形成。(节俭意识对于肉食品需求的潜在影响深远,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5、机器人部分替代劳动力,劳动力人群减少,对低端肉食品需求减少。
7、高端人群肉食品摄取量减少,对有机食品和风味食品的需求增加(如博善潘军博士的“脆口鲜”),但总量仍然减少,大鱼大肉已经不再适合饮食需求,趋向少而精。
最后回到主题:新常态下生猪价格该如何研判?其实现阶段研判的难度极大,我相信预测价格的人都希望能够帮助我们的养殖户多赚钱,但有时可能起到反作用,很多生猪压栏都源于对高价格的期待,所以,对于养殖户而言,最终赚钱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养殖水平,只要能够保持较低的养殖成本,持续赚钱才会成为现实。
(原文标题:有话明说2015观点五:新常态下生猪价格该如何研判作者:赵明)
(编辑:Ms.lee)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2022-09-06全面打造AIOT数智猪场,惠东生猪产业园携手广州健坤,推进猪
- 2022-09-06发改委又有大动作?!猪价要降温了吗?
- 2022-09-05涨势明显!本周猪价涨约5%,但专家表示后市上涨空间不会太大
- 2022-08-30【今日猪价】2022.8.29 猪价涨幅扩大,引发改委注意
- 2022-08-30抛储对猪价影响不大,不排除将涨到25-26元/公斤甚至更高?
- 2022-08-29高温缺水缺料又限电,养殖户看好后市猪价却不敢补栏?
- 2022-08-30【正典生物特约-今日猪价】2022.8.25 全国猪价大面积
- 2022-08-25猪价上涨,神农集团欲把猪从云南养到广东,十年内生猪产能破千万
- 2022-08-24干旱威胁袭来,或影响下半年生猪供应,猪价有望再次迎来一波上涨
- 2022-08-234298.1万头!7月能繁母猪存栏仍在增长?!8月猪价可能在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