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养猪业的寒冬似乎也正在褪去。
5月20日,生猪(外三元)价格再创近期新高,回归“8元时代”,达到16.01元/公斤,较4月份低点已经上涨近30%。
据国家发改委监测信息显示,截至5月13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已经连续七周上涨。需求端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2年第19周(2022年5月9日—2022年5月15日),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20.48元,为连续4周上涨。
供需价格联动走高,正在帮助自去年5月份起陷入亏损泥沼的养猪业者脱困。有养殖户表示,5月份准备出栏一千头,扣除养殖成本,估计进账超过百万。
这几天,青岛莱西养殖户李超(化名)正在忙着出猪,“这个月准备出1000头,比上个月增加了400头。”提起这个月的价格行情,李超喜上眉梢,“已经开始赚钱了”。
他告诉记者,去年二季度开始,猪价不断下跌,作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他损失惨重,全年利润蒸发近2000万元,为了止损,只好不断缩减产能,从6月中旬到11月下旬的大半年时间里,他的猪场都处于“停业”状态。
但是多年的养殖经验告诉他,猪周期下行阶段亦是优化能繁母猪产能的好时机,“去年底我把能繁母猪逐步增加到1000头,最近陆续出栏,正好赶上了如今猪价上涨。”李超说,自己养殖场5月份出栏的猪价达到8元/斤,抛去7.2元/斤的养殖成本,预计盈利超过百万,彻底结束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亏损状态。
相比眼前的止亏转盈,李超对于后市更为乐观。“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上半年,我准备拉满产能,达到2万头,能繁母猪扩大到1500头。”不止如此,最近他还着手考察市场,准备收购周边养猪场,扩充产能,为后年做准备。
李超的跃跃欲试并非个例,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自繁自养的资深养殖户,一些育肥养殖户也已经开始“下场抓猪”,“现在抓小猪的多,都想11月左右卖。”一位与品牌猪企合作代养的养殖户告诉记者,自己则瞄准了120公斤肥猪,准备进行二次育肥,出售大猪。而之所以选择二次育肥,也是源于对后市价格的看好。
监测数据也反映出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截止到5月17日,全国7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为514.53元/头,环比上涨2.48%,同比下跌42.75%,较4月初涨幅高达84.04%。5月份仅12天时间价格上涨79.55元/头。
与此同时,生猪期货近期也是节节攀升。截至5月20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209收盘于19065元/吨,较4月份低点上涨超过15%。
挺过寒冬的养殖户已经重新开始赚钱,但是上市猪企仍旧危机重重。
梳理一季度上市猪企财报,17家猪企共亏损166.8亿。其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等五大头部猪企合计亏损就达149.29亿元。猪企标杆牧原股份虽然2021年保持盈利,但今年一季度由盈转亏,净利润-51.8亿元,温氏、新希望、正邦等3家企业一季度亏损也在20亿元以上。
另一个敏感点,是负债。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末,牧原负债1199.59亿,新希望负债936.11亿,温氏负债620.72亿,正邦负债406.87亿,仅头部的4家猪企的负债就已经超过了3000亿,加上其他十三家企业,总体的负债已经超过了4000亿。
资产负债越高,说明企业通过借债筹资的资产越多,风险越大,根据一季度报告,从头部猪企负债率来看,均超过60%从负债率来看,资产负债率最高的是正邦科技,为97%,而牧原、温氏、新希望三家企业的负债率在65%—68%左右。
而眼前,虽然生猪价格逐渐走出阴霾,但是上市猪企的股价却似乎不为所动。截至5月20日,天邦股份较四月份高点下跌超过30%,正邦科技、温氏股份下跌超过20%,牧原股份和新希望也下跌超过15%。
猪周期是否已近拐点?这无疑是眼下业界和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供需失衡是猪周期曲线演变的“铁律”。作为衡量生猪产能的重要指标,统计局统计调查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85万头,环比下降1.9%,同比减少7.86%。这意味着,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接近于4100万头的基础保有量。
与此同时,海关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猪肉进口14万吨,1~4月份累计进口猪肉56万吨,4月份同比去年减少了67.6%,而年内猪肉进口减少了65.1%。据此,有观点认为,进口猪肉数量锐减,对于国内生猪价格掣肘表现也将更加微弱。
不过,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高级农产品研究员毕慧分析,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于基础保有量,表明父母代这个饲养环节的去产能化已经基本完成。当前生猪市场在供需格局逐步改善的情况下,现货价格或将延续底部反弹,价格重心将有所上移,但在能繁母猪及生猪绝对保有量不低的情况下,整体的反弹高度还将受限。
“猪价低点已过,未来将会震荡回升,逐渐反弹至成本线以上,但养殖户不应对后市价格有过高预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